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靖清杂记(七十三)

2008-06-13 22:45 作者:求风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联,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种类,是我国特有一种文学形式。

大概在国外除了有华裔、华侨的地方尚在过年的时候使用这种形式外,其它的国家或民族很少使用,但据说日本和朝鲜、韩国还在使用。

但春联的使用开始于何时呢?

历来传五代后蜀主孟昶所写的春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为使用对联开始的。但据清末谭嗣同考证,更早在南北朝的刘绰、刘令娴兄妹已写过“闭门罢庆吊,卧高谢公卿”和“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的对联。

另外,根据其他材料考证,独立对联的起源,还不只是从孟昶和刘孝绰、刘令娴兄妹开始的,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些。据庐陵何绍先《对联汇海》中说:“考古家谓对联即桃符遗制,始于蜀孟昶,而盛于明孝陵(朱元璋),不知此指门联而言。若堂室之题句,则诸葛武侯之‘淡泊以明志’,孔融之‘座上客常满’(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已为滥觞。”

还有,据考证贴春联是始于桃符,这个故事出自《淮南子》,说东海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株桃树,蟠屈纵横三千里,树下有鬼门,由“神荼”与“郁垒”二神把守,遇到妖魔鬼怪作恶,则以苇索系之喂虎,鬼怪见而畏之。由此而每年除夕,人们便以桃木悬挂于门户之上以压邪。这习俗据传从周代就已经开始,一直沿续下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以前,只用桃木刻“神荼”与“郁垒”二神木像,后来改用桃木板、画上这二神的像。至南朝之时则改在桃符上写字,先是只写二神的名字,后来逐渐发展为改写对联。到宋代时期已经逐渐扩大到各个领域,凡亭台楼阁都逐渐有了题对。

关于春联,还有很多传说故事,现摘一二与大家调聊一下:

由于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人们皆以地其墨宝而为荣,故他家过年的春联年年被人揭“盗”走。在过年之时经常是接连被揭“盗”几次,几乎弄得他自己过年都没有春联。

据说有一年王羲之曾经先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叫儿子贴在门上,但是不久就被人揭走了(据说是好王羲之书法的人偷揭走的)。接着,王羲之又另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莺啼北里,燕语南郊。”谁知这副对联刚贴上,转眼又被人揭“盗”走了。

眼看明天就是大年初一,若不想办法,就算写得再多,今晚也会全都揭“盗”走。王羲之一沉思,又第三次挥毫写了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他叫儿子把对联从中间剪开,今晚先贴上两联的上半部分,这一次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不吉利的对联,就再也没人来揭“盗”了。大年初一拂晓,王羲之便亲自在他写的对联每边都加上了三个字:“今朝至”和“昨行”,于是对联就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最后总算保留住了这副春联过年。

此故事的主人公一般讲的是王羲之,但有的地方说是清朝乾隆年间广东省的一位叫肖燧的举人,只是将倒数第二个字改了一对,而传为:“福无双至今年至,祸不单行昨日行”。另外,肖燧才思敏捷,不畏权贵,善于以诗对为武器向丑恶势力作斗争。

据说广东新会县有一个“口里仁义道德,实际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贴一春联炫耀其家世:“巷有几人?举贡、监员、进士;家无别业:诗书、礼乐、文章。”肖燧则骂他不知羞耻,于是把他这副春联改为:“巷有几人?化子、舞蛇、弄术;家无别业:琵琶、绰板、三弦。”

当然,以上这两个故事只是个传说,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不足为信。只因传说已久,摘之聊供参考。

以上是过年贴春联之起源以及发展的大体原由,简要说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237/

靖清杂记(七十三)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