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书
浅谈读书(旧稿新发)
1997年1月5日
李映泉
一
中华民族素来就是一个崇文习礼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从人文始祖轩辕皇帝起,历代政治家或文人学士都很重视读书,著书立说,并且留下了许多珍贵丰富的文化典籍。如《黄帝内经》、《易经》、《春秋》、《论语》、《史记》、《资治通鉴》、《四库全书》以及《红楼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化的魂宝。但是,这么丰富深厚的文化渊源从何而来?简言之,来自实践、来自认识。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或认识——从读书中寻到答案。
中国的历代读书人都刻苦认真,且留下了如“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匡衡凿壁”等等的传说。隋唐创科举以来,不少人更是苦苦攻读,孜孜求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好学精神。诚然,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不下一番苦功是绝难有什么收获的,不论读书还是干什么事,锲而不舍的精神永远需要。
三
纵观古今历史,细看时下世态,当今的文人学士们是如何读书的?仅管不可否认进步的一面,但仍不难看出时时泛起的沉渣:其“用功”上的浮躁;写作谈吐上的浮夸、表功;思想道德上的衰败与作品的剽窃,难以自圆其说等等是显而易见的。不必举例,笔者仅就以上所见从正面归纳出几条,也算是所谓的“经验”吧。
其一、读书要做到“三静”,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何谓“三静”?即读书时要静心、静神、静身。所谓静神,即要头脑集中,神态安静,毫无杂念,不能魂不守舍,此所谓要神到;静心,即是要静下心,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切忌浮躁不安或心急火燎,此谓心到;静身,即不仅要静神静心,还要静下身子,安然地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读书,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起伏不定,坐立不安,此谓身到。这三点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只有静神静心,才能做到静身,心神不静,则无法身静。清朝有位著名学者所说读书时的“眼到、心到、口到”其实都是以上三点的产物和必然表现,是三点的具体化。只有做到它,才能高效率地读书,并深刻地记忆和领会,收效明显。
其二、为社会进步而读书。
读书不仅要掌握方法,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明事理,即懂得为什么要读书?周总理在早年求学时写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不朽名言,显示了他的宏伟志向和不凡抱负。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学者或名人,在读书时均留下了为国为民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从上古学说到当今思想,无论从学术史还是社会进步史观上看,都应详细全面地总结,不仅要总结,还要发展。我们读书正是要从这样一种立场出发,读进步、有益、文明、为国的书籍,不读落后、无益、封建愚昧、充满淫荡低级趣味、以及误国误民的书籍。
其三、善于培养读书的耐心、恒心。
古人讲:学贵有恒,“板凳要坐十年冷”。这些话很有道理,这是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事实上,只有长期扎下去,沉住气,耐得住寂寞、清贫的煎熬和声色欲利的诱惑,寻找出一种永恒的规律性的读书境界,才能读出好书,学有所成,有所作为。那种蜻蜓点水,一触即过或浅尝辄止、急躁漂浮的学风,就象盲人摸象一般是绝难很好地读成书的。
其四、总结经验,回味式读书。
读书的另一个重要方法,还在于善于总结、借鉴良好的读书方法为我所用,读过后细细体味,再读一遍或数遍很重要。对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只有反复回味数遍,方能真正地理解、吃透其思想内容、写作风格,正确地把握其方向或精神实质。古人所谓“书读三遍,其意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等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不能总结,不能回味,就不能有所收获和提高。笔者想到清王国维的“读书三境”,对于这方法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值得细细寻思。
其五、要学以致用,不能搞应付式读书。
毛主席曾经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而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读书同样要有目的,从有用的角度,放在有用的条件下来读,不论是锻炼陶冶性情,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还是为了从事某项科学或技术事业的需要,都是如此。也不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中国的或外国的东西,凡是人类文明的一切科学成果,都应为我所读。
但是,现在在专业的或是业余的学习中,有一种不良的读书风气或倾向,即考职称、学历或是什么晋升等等,搞形式、搞应付、搞突击严重!读书无目的,不求甚解,不是为了学懂弄通,学以致用,而纯粹是应付一时,满足于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在考场上主要靠偷看他人答卷,搞自欺欺人;在学术上也是东拼西凑,造成笑话百出,害人也害己。一言以蔽之:读书或学习目的不纯。此等现象必须引起注意!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