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网络文学生态的几点思考.作者:郑纳新
程汝明推荐阅读
优化网络文学生态的几点思考 .作者:郑纳新
(原載2018年02月28日 《文艺报》 )
很多人谈到网络文学,只是把网络上的长篇叙事作品等同于网络文学,而没有看到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评论也都在网上传播,是网络文学的有机组成。
人们只看到网络上叙事文学的种种不足,却很少注意那些诗歌、散文、随笔、评论甚至短篇故事的诸多精彩。
今日的“网络文学”从概念本身来说,从出版传播的角度来说,很多纯文学作品出版的时候,往往先出版发行电子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出纸书,有些甚至只出电子书,没有纸版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按照我们从前的概念,这些电子书,都是通过网络传媒传播、销售和阅读的,只能算是网络文学。但我国最近这几年也有这样的情况: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最先是发行电子书,过了一段日子,才出版纸书。——如果没有出版纸书,只能归入网络文学一流。但这恐怕是所有搞文学的人都不能接受的:因为余华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纯文学作家。这说明“网络文学”这个概念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不能够准确地代言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特性。
从历史上来看,没有哪一种文学是用载体来命名的。在清末民初,现代报刊的崛起,产生了大量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但至今没有人说那是报刊文学。
再往上走,雕版印刷,我们也没有说雕版文学或者木板文学。
再往上溯,上古时期,把文学作品刻在竹木简上、石头上、龟甲上、青铜器皿上,至今也没有留下,竹简文学、石头文学、龟甲文学、青铜文学等等之类的概念。
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标本式的纯文学作家,都在网络上写作,在网络上传播,甚至还有不进入传统纸媒发表出版的。所以,如果纯粹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今日的一切文学都可以看作是网络文学。
今天,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网络文学,就是文学!
(转载时有删节,特此说明,并向作者致歉。——程汝明.201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