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远古红山文化遗址

2017-09-16 09:54 作者:沉思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站在阴山山脉一处空旷的山麓下仰望高耸云端的峻峭山峰,一只苍鹰在蔚蓝色的在天空中翱翔久久地盘旋在山巅上方时不时地发出揪人心魄凄婉孤寂的鸣叫,在空旷的山涧里回荡令人心惊胆寒,苍鹰的叫声与这周围的荒凉与寂静遥相呼应,成为了大漠深处的景观。

眼前这绵延起伏的苍山峻岭的山峰大有横看山岭则成峰的景致,然而光秃秃的山崖绝壁却阻挡了眺望者的视线横断了南北的交通,在这荒凉又神奇的地方只有孤独的苍鹰在飞翔中寻觅着食物,没有了发现时发出了凄惨地鸣叫。

我收敛起了远眺的视线继续环顾视线内这些地方的凄凉景象,山坡周围连枯槁的林木都不曾存在了,只有那种枯黄的草芥在风中发出了呜咽凄婉的号啕叫声,如果在晚时分会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这里是不毛之地周围几里之内都是一片的死寂没有了一点点的生气。

我再次强迫自己的目光迎着太阳光仰视苍山,盘旋在山峰上面的苍鹰在寂静的天空中展开了飞翔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那是饥饿的苍鹰在寻找着荒郊野外有没有可以充饥的食物一些小的动物,然而这不幸的苍鹰依然也没有发现地面上有其它飞禽走兽的活物儿,饥饿的苍鹰只好俯瞰连我在内的寥寥几人,不敢向这些两脚的人俯冲,便向更高的天空飞翔而去了。

据专家考证这里曾经是远古早期人类活动过的遗址地带,在久远的上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那时人类还不会生产工具和武器,不能够与野兽和自然灾害进行抗争,所以智慧的远古人类知道寻找遮风挡比较隐蔽的山洞用来躲避猛兽的伤害,大山是早期人类比较理想的居住场所,因为山洞周围曾经是水草丰美的沃野,这里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水和食物来源是早期人类理想的栖身之所,也是最为理想的生存之地。

考古研究者发现了这寂寞苍凉的荒野之地的上古时代当时这一带曾经是山林浸染枝繁叶茂的青山绿水的风水宝地,到处是纵横交错的水源的沟渠,绿荫庇护下的天然山洞的洞穴也是远古人类最理想的藏身之地,也是原始人类靠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此以打猎为生的群聚之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也是作为观赏远古红山文化遗址而来的一员为了节约时间不能徒步翻山越岭只好乘坐观光车来观看这偌大的区域,汽车驰骋在新修的山路上,一路观赏到的周围是大片的荒废了的不毛之地,如果这里能够有充沛的雨量或者机井是最适合小农经济的,不过这里无法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已经没有了价值开发利用的土地了。

遗憾的是地壳的运动变化与地理环境的改变水渠早已干涸了,只有浑然一体的山洞依然如故的健在,这里还有早期人类遗留下的生活轨迹被称之为红山文化遗址。时过境迁现代人不会为填饱肚皮开垦这样的土地了,也没有家乡人想改变这样贫瘠的土地与落后的面貌于是在漫长的人类进化中,这里家乡的人们渐渐地远走高飞了,并且永远地远离了这片不毛之地更何况走出大山的人中也没有有能力的人回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何况人类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城市硬件设备齐全,生存条件与环境的优雅使人有了追求更加美好理想家园的想往。

这里的山川不在适应人类的居住因此而变得空旷荒凉了,这也是时代的趋势与必然的结果再也没有想做载入史册的后来人,去做这徒劳无益改变穷乡僻壤壮举的人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2202/

远古红山文化遗址的评论 (共 15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魏兵
  • 江南风
  • 东湖聚李胤德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 王平如是说
  • 紫色的云
  • 浪子狐
  • 雪中傲梅
  • 沧海一笑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襄阳游子
  • 秋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