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个汉语词语变化的研究报告
一、社会
古义:特定地点的人的集合【名词】。
今义:
1.指一个国家中所有人的集合【名词】。
例:这个社会,是和谐的、包容的、开放的、富强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形容素质不好,例如可修饰小混混【形容词】。
例:现在的人太社会了,一部分人甚至变得麻木、冷漠、贪小便宜、偷奸耍滑、满口脏话。
3.形容素质不好的人,例如可替代小混混【代词】。
例:全是社会!
词性变化:在书面语中一直有褒义有贬义,但在日常口语中已有整体变为贬义词的趋势。
二、小学生
古义:指岁数较小的学生【名词】。
今义:
1.指上小学的学生【名词】。
例:我是小学生!我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2.【网络】技术较差而不收人待见的游戏玩家的代名词【代词】。
例:【借用另一个游戏玩家的口吻】你这个垃圾,小学生,傻*!你可以滚*了。
注:*代替编写者已屏蔽的不良用语。
词性变化:在书面语中仍基本为中性词,但在日常口语以及网络用语中已具备中性词和贬义词双重词性,具体要根据语境来判断褒贬。
最后是编者的话。
毫无疑问,这两个词的全新词义和词性应该都是大众所新增的。
但是大众为什么要新增这些东西呢?
这是个问题。
怎样能让“社会”和“小学生”恢复原来的词义和词性呢?
编者建议:
1.普及素质教育。
2.小学生们尽量的少玩游戏,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栋梁啊,应加大学习力度,减少但并不扣光游戏时间。适度游戏确实能益脑,当然,是适度。
一个经常听到这两个词却又看不惯这么说的人
20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