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态赤字,政府该如何决策
面对生态赤字,政府该如何决策
傅伯勇
十年前,在瑞士有个关于一只野鸭改变对外政策的故事。
卢塞恩位于瑞士中部,是该国第三大城市。十年前该城中的五谷广场,有一只野鸭在花坛边做了个窝,并孵了一只小野鸭。有许多居民在网上表示祝贺,市长甚至还亲自前住探视。但遗憾的是,小野鸭出壳后的第7天,意外地死掉了。一个民间鸟类保护组织首先发难,责问市长:你有什么权力 去探望那只小野鸭?他们推测,是市长扰乱了它们的宁静,致使小鸭受到惊吓,市长应该向全市居民道歉。为了平息事态,市长解释了自己的做法,并向小野鸭的死表示愧疚,同时,向市民郑重道歉。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又发难:鸭子为什么要跑到市政广场上孵小鸭,难道附近的卢塞恩湖没有它们的位置吗?说不定湖水已经被污染了,要不然,它怎么会跑到广场上来?随后该市环境监测部门对卢塞恩湖的水质进行鉴定,果然被污染了,虽然污染的程度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污染度毕竟上升了万分之一。居民要求市议会拨专款整治卢塞恩湖,并要求市长立即写辞呈。结果市议会拨出2000万瑞士法郎专门用于减污工作,市长引咎辞职。市长辞职后的第45天,瑞士为了发展旅游业,就是否加入《申根协定》进行全民投票。但由于那次“野鸭事件”,93%的卢塞恩人投了反对票。他们认为,加入《申根协定》后,会有更多的外国游客拥向卢塞恩湖,到那时,将不只是一只野鸭飞向市政广场,可能是3只、5只、10只甚至是100只,居民的饮水也将会更加糟糕。最后,《申根协定》没有被通过。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冲突时,瑞士人民毅然选择了保护生态。这就是一只野鸭的死改变了瑞士的对外政策的故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环境却遭到特别严重的破坏。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称,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消耗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开始超过其再生能力,除了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和海南是生态盈余外,有80%的省份存在生态赤字(我们生活的贵州省也不例外)。什么是生态赤字?就是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是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生态赤字表明什么?表明该地区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如此发展下去,该地区发展模式将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为了持续发展,面对生态赤字,政府该如何决策?
人是自然之子,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和恩惠。古时候,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但人们只称之为“天子”,意思是哪怕皇帝,在“天”面前,也得规规矩矩,不能放肆,更何况芸芸众生、凡夫俗子?这里的“天”指什么?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古往今来的诸多事实表明,逆“天”者,必遭“天”谴;顺“天”者,便遂“天”意。所以,政府在决策时,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优化自然。具体要注意几点:一是让步自然,自然是一个“神灵”,不要轻易惹他,能够让步时,首先让步,保持原生态;二是善待自然,把生态作为优先因素考虑,不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情;三是量体裁衣,把握生态承载力,不能不计后果、蛮干乱干;四是低碳生活,注意节能减排,并将排放的有害物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五是及时恢复,对一些绕不开的建设项目,破坏程度要可控,并第一时间予以恢复;六是绿化环境,筑巢引凤,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一句话,瑞士政府能够因为一只野鸭的死改变对外政策,我们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又为什么不能把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