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沙那千古一击——作者:璞玉君、少洋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留侯张良,早年经历了韩国的覆灭,心怀悲愤,曾许以重金,求得沧海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于博浪沙行刺,虽然最终失败,但这一击,却留下了千古的美名,同时也成为早期反秦重要事件之一。
可翻阅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面却只有寥寥数十字介绍了这一惊世之举:“良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以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之所以这么简短,原因我认为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就是事情记载出处原本就很简短,《史记》毕竟是史学著作,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也是尽量去考究保证事情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不刻意去虚构,达到还原事情真相的目的。但这种可能性,细细推敲后,又觉得说不过去。司马迁毕竟是汉武帝时期人物,距离秦末汉初那个时代并不遥远,按道理说,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如此惊天动地之事,怎么会记载的不详细呢?所以,由此又得出了第二种推测,那就是这件事情,在太史公看来,并不是很值得细说的一件事情。
其实,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博浪沙这千古一击,有不少朋友也会感叹,张良实在太可惜,若是砸中,那天下就太平了。可就算真的成功,天下就真能太平吗?了解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相信,秦始皇一死,只会让原本就动乱不堪的天下变得更加混乱,最终可怜的,还是平民百姓。
再说张良,韩国的灭亡对于青年时期的他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他痛恨秦国,更加痛恨秦始皇。所以,才不惜花费重金,请来沧海力士,而且算准了秦始皇的巡游路线,并且选定博浪沙这个极佳的行刺地点。可这样的做法,历史上只给青年张良留下一个“热血愤青”的称号。
秦始皇是何等人物,他被行刺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第一次国太子丹派荆轲,图穷匕见,秦始皇以自己的勇猛和果敢,逃过一劫,只给后人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追忆词句。第二次,高渐离的投掷刺杀,也让秦始皇给成功躲避。这两件事情,还是有记载的,但凡有记载的,肯定是大行刺。可想而知,那些没有记载的小行刺肯定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博浪沙的这一击,是第三次大型刺杀。在出游之前,秦始皇特意制作了数十辆与自己的车乘一模一样的马车,用以迷惑行刺者。单凭这一点,嬴政就做的很完美。而张良选博浪沙作为行刺地点,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是他的败笔之处。因为风沙过大,视线模糊,能击中其中一辆车乘已属不易。
以我个人看来,这一次的失败,给了张良很大的打击,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也逐渐意识到,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只有通过智慧,得遇明主,才能给百姓一个大统一,还百姓一个最完美的和平。这对青年张良来说,无疑是上了最为有效的一课,也为他日后的功成名就,埋下了伏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可上述说的,只是博浪沙一击对张良的好处。可同时也要知道,这凶险的一击,给博浪沙方圆数百里的民众带去的是什么?带去的不是和平,而是诛灭!秦始皇遭遇行刺,自然气愤至极,绝对要将凶手给揪出来,张良虽然侥幸逃脱,可他却坑苦了周边的民众,秦国的律法向来最为严苛,诛九族、灭门,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综合而言,博浪沙一击,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却也告诫后人,千万不可凭着一腔热血意气用事,不然因个人造成的后果,很可能会有许许多多无辜之人替为承担。而这,不是智者该有的行为。
博浪沙那千古一击——作者:璞玉君、少洋的评论 (共 10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