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陇南行:七月七“情人节”的发祥地

2016-08-31 10:58 作者:白鸟群群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013,,11,24 甘肃 陇南

-

西和县,古称仇池,是甘肃南部既陇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县城,唐代的“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曾流域过古秦州(既今天水、陇南地区一带),他到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仇池(今甘肃西和县)、同谷(今甘肃成县)、徽县等,在甘肃这块秦岭山余脉连接黄土高原的苦寒山地留下117首优美诗篇。

但一千年后的西和县的一个著名西北乡村诗人波眠,今年好好地走在路边(紧贴着路边的水沟),就被一辆乡镇里飞驰的摩托车撞伤(机动车把居住在最偏远,最安静,处于大地深处一隅的乡村诗人都惊扰了,可见此问题之严重),肇始者开车逃逸,后查到。他的脚踝粉碎性骨折,做了手术,将养很久,明年还要再做一次手术,取出支架。

张家川到天水一个多小时车,天水到西和二个多小时,昨张家川大,边下边冻,前边山路是否好行?波眠来短信建议由天水乘私人出租车,“拼车”,每人50元,这样比公车要快要方便。

11月24日,早6:30 由张家川上车,天尚黑,极冷,冒雪出发,一路经陇山山脉,山深壑巨,时有崖上岩石塌方,陇山之大超乎想象,我们只穿出一角。一个半小时许,达天水市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天水麦积汽车站的上车秩序混乱,这里本来发往各个县的汽车班次就极多,但只有一个口可供检票(莫非建站理念不清?这里是地市级的大站,中转枢纽,应最少开五六个口同时检票,避免人为拥挤),于是人挤嘈杂。买票时车站说随时发车,后又说9:30发。

在寒风中拥挤等候一个多小时,10点多才发,始领悟波眠说的最好“坐黑车”有道理,始领悟火车中一甘肃人说的甘肃和陕西的观念不能比,这里似乎并无准时概念。往西和已经在车站买好车票,价37元,司机开车后又硬另收每位10元,似乎是什么“加班费”,不给票据,几分钟就收了近400元,明显乱收费但无人敢吭声,说平时如此,s记者表示抗议,他看我们像有来头,未敢强收作罢。经一大山脉,名似乎叫大梁,山高路陡,顶有冰雪,路面亦有冰雪,慢行许久盘下。

13时,达西和县。,波眠刚扔掉拐杖,走路还跛脚。波眠说此来途经过一地名为长道,是秦人发祥之地,还有经过的上来石堡,唐代的杜甫曾游历于此。杜甫经此留有《法镜寺》一诗,中有“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句。途经还有一盐官古镇(盐关),应是属于礼县境内,今有诗人包苞在此地生活,望去多有寺庙,杜甫1200多年前路过曾写有《盐井》诗,“卤中草木白,青者煮官盐”。

午饭吃一碗羊肉泡馍。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杜甫《秦州杂诗》(十四)中写西和县的,仇池:今西和县》

其中“送老白云边”应是是化用了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名句,但了无痕迹,“诗圣”功夫了得。

住下宾馆后,随波眠来到他家,一写有“响纸斋”门匾的平房院落,院中几株竹,一块巨石,室内炉火,墨香,书籍陈列,见过他的夫人,两个孩子,喝西和一带家庭习惯的“罐罐茶”,茶很热,要煮在火炉上,聊谈,并有西和诗人魏旭、书法家乔升文在场,谈及诗歌,书法,其他。

回程经诗人门前一条泥浆路,新旧城交杂,有凌乱。望去此县为山城,山有寺,言每年的法事其盛。晚,诗人陇上犁来,大家谈至夜深。倦极,今觉身体不适,失眠。冷,旅馆有电热毯,黎明冻醒。岁月不饶人。

-

-

-

2013,11,25甘肃 西和县

-

早,爬西和的山,名观山,远处另一座名皇山。山有朝阳观,为道观,山多林木,见雀,闻野鸡飞鸣,又转道后山寺庙,为新修,名金凤禅寺,为佛家寺庙。言此山每年有大庙会,参加者众。山坡拍梯田,见麦,油绿,山坡雪景,远眺。午饭回城内吃一碗羊汤泡馍,见路边有新烤的馍(小的面饼),用炭火,已经不多见,每只一元五角,买来一只尝。

下午,去拜访西和县著名的“陇南民歌”的民间歌词收集家杨克栋老先生,老先生70多岁,早年是护林员,自1958年起历40余年收集民歌,几千首,我多年前曾在网上写过他,并我的拙书《大地谈诗》中有一段谈及他。同行的有孙伊斌、魏旭、乔升文,先生的家位于山脚,旧日样式的陇南民居风格,很典型,院落花木扶疏,安静极了,可用“禅房花木”形容,与老先生谈及他40余年收集、整理地区民歌的经验与甘苦,他的许多地方口音浓重听不全懂。

又去书法家乔升文宅,旁有清代旧官衙,后一进院保存完好,有古树,应修缮保存。参观他的书法作品,并他当场为“大地访诗人”题字,他的书法根底身深厚,自有其格,说祖上既习书,为四代“诗书传家”(他门楣上的匾额),在他的书房喝“罐罐茶”,听他讲自己少年父母早逝,挑起家庭重担,抚养数个兄妹,白日辛苦打工,每日深夜习练书法,“成名每在艰难日”又次鉴验。

晚,读魏旭的诗集。

今谈及陇南的诗人群:礼县的包苞,文县的小米,以及农民诗人南山牛……等。

路见西和特产:大饼(很大,如乡村往昔锅盖,很厚,要切来吃)、酸汤面馆、杠子面馆、羊肉泡馍馆,见车站一人挑着整整一担麻花去卖,很乡土味很亲切。

波眠谈:“整个人类都在渐渐远离自然”,他回忆少年时代读书不方便,那时候在村里,老父是队长,70年代,村里订有报纸但没几个识字的,于是成了他的饕餮物,初中后回乡,喜欢文学,种地务农,因他会打算盘又是知识分子可为队里做事,过年写春联,那时开始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著作,“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岁月”,“半耕半读”的青年时代,谈到读的《艾青诗选》,后结识诗人鄒狄帆、莫文征、何首乌(已逝)、寇中鄂等,“当时诗歌、文学给我的力量无限”。

波眠谈,“到兰州,我喜欢的只有城市里的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之类,大城市的其他我不喜欢”!

波眠宅的印象:品位、格调、诗意的栖息。他反对(一个诗人或艺术家)生活得一塌糊涂,他说“我们乡下的小河叮叮咚咚”,“我的观点来自于乡土精神,乡下农民很自强,印象很深,我学的是本土的农民精神”。

但今日生活于县城的他作为诗人门前只有“泥水一条街”。——乡土自然何在耶?拍下。

平时波眠白日上班,在县城里还由妻子辛劳开着一家小小的书店,名“一苇书屋”,令人想及“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他践行着自己的经济、知识的观点。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杜甫《秦州杂诗》(二十)》

-

杜甫(公元712——770)流寓陇地,时在公元759年,年48岁,为避唐代的“安史之乱”举家从山西华州到天水,再辗转南行来此,秦州的奇崛山水高壑巨川人间风物给了他极大的灵感,沿途颠沛流离的生活体验更使他贴近大地,他写了记录西和的《寒峡》《青阳峡》等诗。

宋代的苏轼生前很遗憾无缘来过西和(仇池),曾数度向往神奇遥远西北崇山峻岭中的仇池古国,诗中有关于仇池名句“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双石》)。我与孙记者说:我们替东坡老先人来了,所以要好好看看古仇池!(今天的西和县)

西和,古仇池,还是中国古代“乞巧节”的故乡,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国情人节”的发源地,近年结合商旅这里每年举办阴历七月七活动。

录波眠今日用宣纸墨笔给我和记者孙伊斌所写的打油诗一首:

肥瘦两脚僧,

偕同陇上行。

仇池寻杜迹,

大地访诗人。

山深黎庶苦,

地辟古风存。

雪晴拥暖炉,

谈笑望远楼。

(注:读到肥瘦二字,我们相视大笑,指我们二人一胖一瘦,为诙谐语)

-

午后采访波眠回旅馆归途,徒步经西和县里的天主教堂,入内,与李神父恳谈,他亲切热情欢迎我们参观,言,此教堂还为百年前德国传教士所建,现教堂办有一间诊所,一小学,此建筑青灰古香色并富于西洋教堂风格,说虽经历1998年大地震并无恙(汶川震时西和有震损)。

-

-

入街市,远处新楼,近处老民居,建筑古朴,这样深有历史(传统沿革的建筑、民风、文化等)的小县已经不多了,但不拆怎么办?拆又怎么办?

-

午休,登县城边的皇城山,已经辟为本地森林公园,眺见远山,雪,黄土,绿麦,朦胧美煞,一派黄土原上初雪景色,处处如中国画。至顶,上有寺,俯瞰梯田层次,黄绿相杂,生动,春萌。雪在这里才显得“飘飘洒洒”。“黄雪地带”是才华诗人波眠对这里的命名(他的处女诗集的书名),到此才知诗人不虚。

今晨,在魏旭家里喝一碗“罐罐茶”,就一张油饼(油馍)做早餐,他谈及他人生里世路诗路的崎岖,感叹。他谈到历史上在西和修行成道成仙的人物很多,这里也可说是一宗教圣地,本县史料载有最早传说的神仙之一,有汉代的香山菩萨,有北宋的萨真人,有南北朝的海渊高僧等。取暖的炉火在烧,外面凉冷。

西和县亦有轻度污染,早晨街市空气里的烟呛,但山上空气很好很鲜!令人想起什么叫呼吸!(我们已经沦为大城市新“雾都孤儿”)

“这人都怎么了,你一不小心就上当”(生态作家、记者孙伊斌对沿途旅馆、饭店恶劣服务的观察)

“国人犯了满世界乱跑的毛病”——你在任何一座远方的县镇,要打问个路,碰见的四个人里有三个外地人,他们连此城的街路都不清楚,更甭说其他,只是满世界跑!

想及交通、肇事、治理。——由著名地域诗人、现代乡村诗人波眠被车撞伤,至今并无完整说法,想到——

不是说要尊重生命吗?撞死人要服刑,撞伤人要拘役,以体现生命的死亡、痛苦是有补偿的。要刑罚并举,不能以罚代刑,以使肇事者畏惧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后果。今天实现了吗?还是大多在敷衍了事。法度严明、适中、还是松弛?已订的法度是否适合今天的国情?还有汽车,不要让房地产商牵着城镇的鼻子走后,再让汽车商牵着城镇的鼻子走。都污染这样了,“汽车是第一位污染源”还用怀疑吗?大、中、小城镇都应迅速制定《本城镇限定饱和汽车数量法规》,今天大城市早已晚了(今日的省地级城市多数是交通半“瘫痪”状态),快“亡羊补牢”,连偏僻乡村的交通治理都快提到日程了。“治乱世需用重典”——治理乱交通也必须用“重典”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2085/

陇南行:七月七“情人节”的发祥地的评论 (共 13 条)

  • 绝响
  • 襄阳游子
  • 雪灵
  • 淡了红颜
  • 歪才(卢凤山)
  • 春暖花开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心静如水
  • 康斯坦丁
  • 箫韵草堂
  • 文庄
  • 鲁振中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