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敬仰黄帝陵

2016-07-26 09:01 作者:蓝天(王国林)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v ”字形绕山而过,站在桥山俯视山下,东边,西边有河,河水好似从山底而过,因此名为桥山,陵因山得名曰“桥陵”。

桥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因院公而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陵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礼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礼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1942年,将桥陵改为黄帝陵,这年天,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刻成石碑,置于黄帝陵之前,至此,黄帝陵名沿用至今,其所在地的县各也由中部县改为黄陵县。

我们所坐的大巴车在黄土高原上穿行,眼见之景黄绿错综,黄的是土,绿的是飞播生长的绿树,足见党和政府对黄河的治理决心之大 。

下了客车,我们走在一块宽广的用鹅卵石铺就的平坝上,靠河有一块头,上书“黄帝陵”三个大字,我在此留了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此时,阳光灿烂,虽是九月,却无丝毫寒意。

走过此地,便来到一座桥上,此桥名曰:“轩辕桥”,全桥采用花岗石切成,粗犷而古朴 ,“轩辕桥”横卧在印池之上。

驻足桥上,眺望印池四周,绿树成萌,特别是池边四周杨枊,枊条随风飘动。此时,艳阳高照,微风拂面,顿觉心神怡,激动万分。桥山古柏,池也杨枊,倒影在澄碧的池水里,与蓝天映衬,给黄帝陵平添无限灵气。轻风徐来,鳞浪层层,青山护卫…….在这黄土高原之上,其景如江南流水,任选一角取景,均系精致。

桥下印池系沮河改造,其意喻黄帝用用印之水,又名龙池,应该说,黄帝陵的每处建设均有深意。

徜徉于“轩辕桥”,左顾右盼,心舒意畅,何等愜意啊!

走过轩辕桥,来到北端的龙尾道,此处共设95级台阶,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尚寓意.拾级而上,登临山门,山门为花岗岩建筑,气势宏伟。

进入庭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据说是轩辕亲于所植,故而得名,此柏距今约5千余年,称为“柏树之王”,树技像虬龙盘在空中,苍劲拔拔。一部分树根裸露在地面上,柏叶层层,树干需多人合抱。我细数一下,这里有10来棵古柏,大小不等,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我惊叹了,在这黄土高原之上,竟然保存得如此完好。同是中华炎黄子孙,无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惨烈,人们对先帝的敬仰不会改变。

穿过府院,便是“诚心亭”,祭示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可惜大多数游客忽略此举,只是匆匆而过。

再往北为碑亭,亭内有毛泽东手迹“祀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石碑。

穿过碑亭,便进入碑廊,这里数十块碑文,均为名家手书,有的苍劲有力,有的飘逸俊秀…….我边走边欣赏,也拍了许多照片作为留念。

过了碑亭,拾级而上,便是“轩辕大殿,殿前一块平坦而宽敞的祭祀广场,约一万平方米,两端各有28面黄龙旗迎风招展。那时,正是艳阳高照,阳光似有火辣之感。我头顶遮阳帽,环顾四周,青山拱卫;仰望蓝天,白云悠悠;驻足此地,敬仰之意犹然而生,自豪之情涌上心头。平坝东端,靠轩辕大殿一旁,有一龙魂大钟悬挂此地,我在遥遥的想:如身临其境,参加隆重的祭祀活动,那该一种何等的荣耀啊!

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台基上,巍巍耸立着“轩辕殿”,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轩辕殿”建筑总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合围成方形空间,上覆巨形覆斗座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深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古朴的屋脊,使整体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屋顶中央有直径16米的圆形天光,整个大殿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黄帝石刻像伫立殿内上方,屋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

静立仰头,蓝天里的白云悠悠飘过。如若你双手托举,选好角度,仰角拍照,在镜头里,就会出现双手托圆,蓝天白云皆在你的双手托举之间,那胸怀,那气势,那自豪,无以言表。

整个大殿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是炎黄子孙祀祖的圣殿。

从轩辕大殿出来,往西侧有公路可通往桥山,也可步行去桥山。

我们沿西侧石梯向桥山而云,一路上,树林青葱,游人如织,。路边数万棵古柏,其中千年以上古柏就有三千多棵,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完整的古柏群。桥山古柏不仅数量多,树龄长,品种也较为齐全,以侧柏为主,还有扁柏、图柏、刺柏等。

去桥山的路,均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手法修建。道路有两种形式,一是陵道,一是神道,都是由花岗石铺筑。登陵道途中,建有黄帝陵守护神天神,黄帝在昆仑山遇此神,封其为守护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据说,背“河图”可以祈求幸福,抚摸龙角可以辟邪消灾。

距离黄帝陵两百米的神道旁,树立着一座明朝嘉靖年间树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至此均须下车下马,驻足静心,以示敬意。

神道尽头,便是陵区,陵园四周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硅围墙,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

我们从东进入陵园,左侧是一座24米高的建筑高台,台前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此台亦称”祈仙台,仙台旁的星门,登桥山之巔,便是黄帝陵冢。

黄帝陵冢前为祭亭,飞檐翘起,气宇轩昂。亭中置一高大石碑,上刻“黄帝陵”为郭沫若受毛泽东嘱托,于1958年手书,亭柱有两幅盈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从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阳祭祀大典,多在此举行,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恩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

黄帝陵前还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殿”,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地。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舍不得他离开,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

黄帝陵冢位于桥山正中,坐西北面东南,呈扁球状,四周砖墙围护,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组合”的象征意义。

在黄帝陵的北方,有一座建筑位于桥山之巅,这就是龙驭阁,是黄帝陵的最高点,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具有仿木构筑特征,为钢筋混泥土结构,花岗石贴面建筑,阁高五层,阁正南面书汉录“龙驭阁”三个大字。

阁内壁上,有12幅展示黄帝功德的主题绘画,从黄帝诞辰到驭龙升天。通过些绘画让人们进一家了解黄帝的发明创造和卓著功绩。

伫立桥上之巅,环顾四周群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高远空阔,阳光明媚,秋风送爽,语和鸣……不是江南,甚似江南。虽没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小家碧玉,却多了几分空阔、渺远与静秘。

下山的路虽不远,但我走走停停,思绪飞扬,在朋友的催下,仍恋恋不舍。

我们上了车,再次回望黄帝陵,自豪之情不言而喻。虽是九月陕北,却如江南光。黄帝陵,融融的躺在青山之中,而我,却似儿行千里,与慈母告别一般,心中那份留恋无以言表,我为我是炎黄子孙而骄傲而自豪。

再见了,我敬仰的黄帝陵!

2016年7月于正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4388/

敬仰黄帝陵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