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后为大”辨析
“无后为大”辨析
傅伯勇
平时,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多数的理解为:不孝的情形有三种情况,而无后代是最不孝的。就连一些古典,也是这种观点。赵歧的《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窃以为,此种解释值得质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离娄上》共二十八章,这句话出自第二十六章。为了避免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我将第二十六章的全文引用出来:“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我们先看,“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句话中的“无后”二字作何解释。舜为何人?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官,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之一。尧将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舜,娥皇无子,女英生一子,名为“商均”。这说明什么?说明舜有儿子。如果“无后”真作“没有后代”解释,显然此种解释与事实就不相符合,也解释不通。联系上下文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中的“为”,显然是对前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情况的一种列举。既然是一种列举,列举的“无后”又不做“没有后代”解释,那么说明前面那个“无后”,也不应作“没有后代”的解释。
如果“无后”作“没有后代”解释,这与儒家圣人的思想格格不入。《孝经》的《开宗明义章第一》里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就有一个“三孝”,即:“事亲”、“事君”、“立身”。孔子认为,最大的“孝”,就是“立身”;反之,最大的“不孝”,就是“不立身”。孟子的学说,与孔子一脉相承,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扬。如果“无后为大”作“没有后代就是最大的不孝”理解,显然就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根本背离,也是极为肤浅的观点。所以,孟子的“不孝有三”,自然就是“不事亲”、“不事君”、“不立身”;“无后为大”也自然就是“不立身”为最“不孝”,即“没有尽到做后辈人的本分(担当、责任、义务),没有立身行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他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以上全文的解释就应该为:不孝的表现有很多种,但以不尽到做后辈的本分、没有立身行道为最不孝。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有人认为是没有尽到做后辈人的本分,没有立身行道。其实,真正有见地、有德行的人看来,没有禀告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才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一孔之见,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