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修心善润德(道教文化谈之一)
问道修心善润德
(道教文化谈之一)
现在的人都崇尚天道,心慕返朴回归自然,研读《道德经》就成为首选。
首先要明白《道德经》是本什么样的书。据传是周昭王二十五年,函谷关令尹喜,专候西游入秦的东周守藏室吏老子到来,述五千言以授之。讲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身立命、治国安邦”之道理。《道德经》一书有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言简意赅,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为韵文哲理诗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天地万物本源之道。明白四达,寡欲而静。无为而治,功成不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怀慈尚俭,修身润德。语凝华夏智慧,是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的绝世之作。
再是要明了道教的来历。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宗教,创立于汉朝末年。道教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最主要的是其哲学和治国思想。为了传播道德观念使大众便于接受,才以天道、神仙为主干宣学倡教,并融入文学、医学、巫术、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多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以一气化三清尊老子为至尊天神。
道教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也敬奉庄子《南华经》。倡行内外修炼,讲求符箓方术,以“道德”为核心,认“道”生天地万物,人都应循“道”而行,返朴自然。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善积功德可成神。奉天为神仙居所,信地狱为鬼魂受难之处,教人言行要体道善德,认鬼为人亡后之归。倡导人要多修善积德,才可于阴中超脱而早离苦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日月山河及祖先亡灵都敬奉的信仰习惯,形成了天地神祗和人鬼俱在的神灵系统。
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呈现出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庞杂多端的现象,既高雅而又极通俗。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成为大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反映在教规和戒律当中,同时也吸收化用了儒、释二家的伦理向善观念。儒家对道教伦理观念影响显著的是其忠孝为主三纲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道德,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指教人们自行伦理道德。教化引导众生向善与证知因果报应,是其道德伦理准则。
道教的文学用于宣传教义,音乐用以净化人的心灵。道教的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道教世俗生活,能提高教众的信教素质。在道经中,有些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其传唱的道乐,专属的宫观建筑,壁上彩画的神仙图像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化功能。
历来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更是信仰“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
201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