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吴奇凌:一身雾水走向商海

2016-01-07 04:15 作者:茶海之心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吴奇凌:一身雾水走向商海

傅伯勇

我听说吴奇凌辞职,是在近两个月前,因为是小道消息,当时不是很相信,原因在于:出生于1981年的吴奇凌,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随后留校工作,200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2011年,他从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任上远赴贵州,挂职担任凤冈团县委副书记,之后任凤冈县委副书记,遵义新蒲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2015年7月任中共凤冈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有多个领导岗位的锻炼经历。作为凤冈县最年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县领导,加之工作务实,作风深入,曾被大家看作是政坛新星。围绕他身上的是,双学历,高学位,高起点,年轻有为,多领导岗位锻炼,如此前程似锦,怎么就有辞职想法呢?

今天,看到微信圈朋友发了一则《贵州80后博士副县长辞职:去尽、充电》,后来又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渠道获得了同样消息,说吴奇凌向中青在线记者白皓声称“自己已经拿到了免职文件,正式脱离体制”,消息得到了进一步确证。在沿海,他这种情况辞职的也不多;而在内地凤冈县这个小角落,就更是闻所未闻的大新闻。他为什么要辞职?在记者采访和他的辞职申请里,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尽孝。吴奇凌说:“两件事在我心里筑起了一道坎,迈不过去。2014年,我父亲做甲状腺瘤手术,当时我在遵义的新蒲新区工作,接到父亲要做手术的消息时,我手上有几个区里的规划正在搞评审,没日没地工作,我记得我给父亲说:如果瘤是恶性的,我马上赶回武汉,如果瘤是良性的我晚点再回去看他。手术结果是良性的,他手术完出院后,我才抽时间回去陪了他一天。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危难时刻听到儿子这样的话,太残忍了。2015年,母亲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县里正值‘五大环境’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我是主要负责人,又没能立即赶回去,母亲出院一个月以后我才回家,我回去的当天,母亲血压又高到200多,送到医院抢救。可第二天我又赶回了县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躺在床上,都愧疚难当,也就有了心结,父母怕添麻烦不愿意到我工作的地方,体制内调整调回武汉几乎不可能,辞职回去是我能想到的路。”第二是,充电。吴奇凌说:“国家经济转型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强烈地感觉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我希望站在更前沿的战线上挑战自我、充实能力。”

他为什么要辞职?也有一些小道消息。一是,“我可能要去体制外另一个战场了。”这个战场是什么战场?“对于未来的工作,吴奇凌透露,会加盟一家总部在武汉的民营企业”。待遇如何?小道消息说年薪200万元。凤冈县一个副县长的年薪多少?可能就是10万元左右吧(当然是指干净的领导),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算,在体制内当领导,收入要亏得多。二是,夫妻两地分居。小道消息说,吴奇凌的妻子在外地工作,往来很不方便,加之工作又紧,“有家难回”,“有家难圆”,正如他回答记者“对未来还有什么畅想”时的答案“有家、有国、有业、有”。三是,据说在一次干部提拔中,身为副县级的他,本来很看好,但却暂未被提拔上去,具体什么原因,他自己清楚。怎么办?偃旗息鼓,拍屁股走人,总该可以了噻。四是,凤冈县是穷县,当常务副县长,任务艰巨,工作压力大,真枪实弹干起来又完不成任务,弄虚作假却于心不忍。当然,这些小道消息都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不足为信。

笔者与吴奇凌,没有特殊的交往,只是在他刚刚来凤冈工作任团县委副书记时,一起吃过两顿饭。那时,他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感觉他没有架子,质朴笃实,思路很清晰,对问题有较深的见解。后来,他做他的大事,我做我的小事,由于工作没有关联,也就再没有联系过。只是,在凤冈工作期间,他对凤冈,还是有颇多奉献,人们对他的评价很好,也正如他自己在辞职申请里自我评价的一样:“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发奋图强,认真学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对于他的辞职,我却有诸多困惑。一是为什么要“内心挣扎一个多月”?“父母怕添麻烦不愿意到我工作的地方”,“体制内调整调回武汉几乎不可能”,“自古忠孝难两全”,到底是父母葬送了他的锦绣前程还是这种体制葬送了他的锦绣前程?“辞职回去是我能想到的路”,这句话五味陈杂,套用《红楼》里的话,可能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奇凌痴,谁解其中味”。二是真的是去“充电”吗?吴奇凌辞职申请里的第一条,就是“再启程,再充电”,“再启程”,可能是真;但是真的是去“再充电”吗?这条理由显得言不由衷。因为他本人就是“文学硕士”、“传播学博士”,有几人能及?他在申请里所谈到的,无非就是学点经济学领域的东西,他在接受采访时谈的就是“多看看书”,当行政领导就不能学这些东西了?行政领导主要就是抓经济,也许更容易学呢。如果真要“再充电”,可能一边去经贸部门任职,一边去经贸大学深造,也许比进入民营企业更好吧。“本领恐慌”,对一些人而言,特别是对一些不学无术的县处级领导而言,可能真还属实,但对于吴奇凌,应该还不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说出此理由?不得而知。三是“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到底传递的是什么呢?这句话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在16岁时写下的诗句,充分体现了戚继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追名逐利,不钟鸣鼎食,但求国家没有战争,没有祸害,风烟俱净,四海皆平。而作为“文学硕士”的吴奇凌,在此处引用这样一句话,是表明自己淡泊名利吗?是提醒自己躲避硝烟吗?是祈求凤冈安然无恙吗?是暗示一些什么吗?也只有他知道。四是“吴奇凌现象”是国家之忧还是民族之喜?一方面,吴奇凌受国家教育培养多年,受党教育培养多年,说不干就不干了,如果这种现象在中国发酵,出现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吴奇凌”呢,国何以堪?另一方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干了或者不愿干了,能够出来,岂不更好?但孰轻孰重,可能也还是疑问。

或许,“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吴奇凌就是吴奇凌,与别人何干?

但无论如何,都希望吴奇凌能够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走得更开心,走得更圆满。

附:《贵州80后博士副县长辞职:去尽孝、充电》

今天,吴奇凌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证实,自己已经拿到了免职文件,正式脱离体制。

公开资料显示,吴奇凌1981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随后留校工作,2008年获获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

2011年,吴奇凌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任上远赴贵州,挂职担任凤冈团县委副书记,之后任凤冈县委副书记,遵义新蒲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2015年7月任中共凤冈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有多个领导岗位的锻炼经历。

1月5日,刚刚辞职的80后博士副县长吴奇凌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独家专访。

“内心挣扎了一个多月”

记者:80后,博士,常务副县长,政坛新星……这些都曾经是你身上的标签,看上去前途一片明朗,为什么突然辞职了?

吴奇凌:我内心挣扎了一个多月,最终迈出了这一步,辞职前也征求了一些领导、朋友和家人的意见,省、市、县都有领导多次找我促膝长谈,当然有不少挽留的声音,但我想来想去,到了自己给自己一个决心的时候。

记者:那是什么让你最终下了这个决心?

吴奇凌:两件事在我心里筑起了一道坎,迈不过去。

2014年,我父亲做甲状腺瘤手术,当时我在遵义的新蒲新区工作,接到父亲要做手术的消息时,我手上有几个区里的规划正在搞评审,没日没夜地工作,我记得我给父亲说:如果瘤是恶性的,我马上赶回武汉,如果瘤是良性的我晚点再回去看他。

手术结果是良性的,他手术完出院后,我才抽时间回去陪了他一天。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危难时刻听到儿子这样的话,太残忍了。

2015年,母亲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县里正值“五大环境”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我是主要负责人,又没能立即赶回去,母亲出院一个月以后我才回家,我回去的当天,母亲血压又高到200多,送到医院抢救。可第二天我又赶回了县里。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躺在床上,都愧疚难当,也就有了心结,父母怕添麻烦不愿意到我工作的地方,体制内调整调回武汉几乎不可能,辞职回去是我能想到的路。

记者:迈出辞职这一步,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吴奇凌:以前在学校工作,后来到地方政府工作,革命靠自觉,都是别人眼里的“铁饭碗”,未来的工作,可能就是个瓷饭碗了,紧迫感和压力随之而来。

体制内规规矩矩,制度健全,但有限制、有束缚;体制外,可能有更多自由新鲜的空气,但也会挑战更大,困难更多。

党政工作经历给了我不可复制的人生财富

记者:在贵州挂职期满,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任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错了吗?

吴奇凌:我们那批到地方挂职的同志们最终留下来任职的,好像就我一个。现在回想留下来的原因,是真感情

这一年挂职时间里,我去一个村当了几个月的第一书记,跟村民一起修路、修水窖。我30岁生日那天,村委会的一个干部瞒着我骑着摩托车穿过崎岖陡峭的山路,花了两三个小时到县城买了蛋糕,村支书亲自下厨在工地上摆了一桌好菜,看着自发赶来的村民和已经颠碎的蛋糕,我太感动了,那天喝到酩酊大醉。

对凤冈的百姓,我感情越来越深。后来,在镇里、县里也分别挂过职,我判断自己是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于是就留了下来。

现在看,不能说留下来的决定错了,因为我给我工作过的地方带去了我的新理念,这些党政工作经历,也给了我不可复制的人生财富。

记者:现在会有不舍吗?

吴奇凌:会。其实在县里工作,还是得心应手的,上上下下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特别是作为外来干部在工作中没有人情因素影响,可以更加公证客观地处理一些问题。领导对我的工作表扬得多、批评得少,坦率的说,在大家眼里上升势头也很好。

每每看到一些人在网上“口诛笔伐”基层干部,我还会跟他们辩论几句,我在基层看到的干部,绝大部分都是收入平平,事务繁杂,压力巨大,兢兢业业的, 绝大多数周末都休息不了,有时候碰上一个周末能歇歇,我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会休息了、不会娱乐了。大家都是这个状态,所以情感很深。

在辞职信里,我说道: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我可能要去体制外另一个战场了。

新岗位,我必须学会对我的老板负责

记者:新的职场、新的岗位,会预见到哪些新的挑战吗?

吴奇凌:现在开始,我必须学会对我的老板负责,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要开始沿着企业的战略、规划前行。

可以预想,首先面对的是思维模式不同,地方政府工作更侧重于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宏观经济运行,而企业更加侧重于商业运营,毕竟利润才是企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其次可能是管理方式的不同,在县里做领导工作更加宏观,把方向多一些,具体的事各科局、乡镇有健全的班子去落实,在企业,既要有宏观,又要有中观和微观,你必须掌握每个细节,特别是为了减少冗员,扁平化管理,有时你可能要亲自做办事员该做的事。

可能,最大的不同还是身份地位的变化,从主席台上到台下的变化。

记者:对未来还有什么畅想?

吴奇凌:有家、有国、有业、有爱。

记者:相信还会有像你这样的干部正在体制内和市场间寻找自己的位置,你觉得你的身上有哪些经验是可以和他们分享的?

吴奇凌:不敢谈经验,谈点感受。我觉得现在咱们国家的干部队伍选拔和培养机制正在发生变化,在不远的将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可能会成为常态。所以无论是想在体制内有所作为,还是想在体制外转型成功,真才实学是关键。

特别是青年干部,能有机会多岗位锻炼一定要争取,哪怕不管什么级别不级别,也要勇于尝试:经历就是阅历,阅历化作能力。在行政工作岗位上的青年干部,尽量能把小事做成有意义的事,工作之余,一定要挤出时间多关注当今经济

形势的变化,多看看书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9282/

吴奇凌:一身雾水走向商海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