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暖得“对症下药”
临近元旦,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逐渐增多。按理说这是件深得民心的好事,本无可厚非。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困难群众对此“温暖”并不感恩,对此“关怀”并不领情。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工会新闻网 12月29日)
部分单位在走访时,将过程大打折扣,不进行面对面了民情、结合实际解民困,而是一律采取送油米面等生活用品的标配形式,这样的慰问,虽然“油米面”、慰问金短暂解决了群众的一定生活困难,但并没有真正对因病、因灾、缺发展技术、因学等群众的困难根源“对症下药”,没有达到让群众满意的实效。
毋庸置疑,“送温暖”、“送关怀”的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但好事也要好办,好事也要讲好成效。困难群众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年终送温暖”,更要需要社会各界“常年送关怀”。
事实上,不少困难群众不是因家庭顶梁柱为国固防而致残或献身,就是因家庭遭受意外打击而致家庭破碎;不是因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就是因长年生病而生活极度困难。这些困难群众不仅需要“及时雨”,更需要党和政府和全社会给予常年的阳光、春风、雨露。
如果仅仅局限于年终“蜻蜓点水”式的“送温暖”,停留于 “杯水车薪”般的“送关怀”,不仅帮不了困、解不了难、扶不了危、济不了贫,而且也无法真温暖到需要帮扶群体的心上,无法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就得结合群众的实际困难,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进行走访慰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