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小龙与黄牯牛的故事
上海知青小龙与黄牯牛的故事
文革期间,1700万知青从中国的大城市、中型城市涌进广阔的农村,真是波澜壮阔。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是掀动了社会,触及了很多很多家庭。千千万万的人一拥而下,客观上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生活问题、住房问题、吃饭问题、收入问题、青年人的恋爱问题。很多人回忆这段难忘的岁月,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在我的童年时代,对上海知青来我老家-----蔡垄生产队垄坑林场参加劳动的故事,我依然有点印象。最近,我通过电话采访了与上海知青一起做过同事的年逾六旬的三叔叔,是他知道上海知青小龙与黄牯牛的故事,今天提起笔来,特意写给各位网友阅读与欣赏。
据我的三叔叔回忆说:我三叔叔除了同上海知青一起参加劳动,由于懂得拉二胡、晚上经常拉二胡,同上海知青度过了几年寂寞而孤独的不眠之夜,由于对上海知青小龙有更加深入的接触,知道很多上海知青的故事: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过程中,上海知青小龙除了学到了我们父老乡亲们淳朴的乡情、憨厚的友爱、无私的情怀和朴实的情感外,同他结下深深情缘,让上海知青小龙记忆犹新时刻不忘的还有一头黄牯牛。这头黄牯牛是我老家-----蔡垄生产队垄坑林场的一头耕牛,由于它全身的毛酷似黄色,故称黄牯牛。据说在上海知青小龙下乡那年它已经十八、九岁了。黄牯牛瞟肥体壮,它站在牛群中比别的牛健壮体高,十分显眼,四条粗壮的腿走起路来咚咚响,炯炯有神的目光中始终充满着温顺。它是蔡垄生产队垄坑林场的牛中之王,无论牛群中那头黄牯牛无故调皮或互相嘶咬、踢打时,只要它咩咩地叫上两声,一切吵闹厮打都会停止。它极通人性,一生任劳任怨,干起活来始终如一,就是十几岁的孩子在用它推碾子拉磨时,它也从不偷懒。它还是一头真正识途的老黄牛,无论外出到什麽地方或者是从野外拉庄稼、拉柴草,在回来的路上,赶车人可以高枕无忧地躺在车上睡觉,它都会准确无误的将你拉回到村子或者乖乖地停在庄稼垛、草垛旁,等候主人卸车。
关于黄牯牛的传闻很多,最让人们感动的还是以前它勇救赶大车的张大爷的故事。据说哪次,是张大爷赶着黄牯牛驾辕的大车去新桥大山里拉枝柴。在返回的路上,途经道路崎岖陡峭的“阎王鼻子”梁时,由于山高坡陡,车行至半山腰时,大车的滑杠绳被突然拉断,车在失去刹车控制的情况下,顺陡坡急驰而下,拉车的牛在重车的推动下也奔跑了起来。当时张大爷在跟着疾驰而下的车跑了几步后,被柴草绊倒,并挂在了车套上,眼看他就要从车套上滚下来,被碾压在飞驰的车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只见黄牯牛一张嘴将张大爷从车套上叼起,并紧紧地咬住了他的衣服,高高的扬起了头,随同失控的车从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向下奔跑……它叼着主人一直跑了500多米崎岖陡峭的山路。车到山下,在车轮掉进了坑里无法行驶时才停了下来,精疲力尽的黄牯牛才将张大爷轻轻的放在了地上。这时的黄牯牛已经浑身哆嗦,四蹄颤抖,大汗淋淋,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两个鼻孔同时冒着白沫,几乎站立不稳了,其余的三头牛也都跟黄牯牛一样急促地喘着粗气,有两头牛累得躺在了地上。张大爷清醒后,起身抱着黄牯牛的头痛哭不止,喃喃的说不出一句话来。在此后的时间里,张大爷更加爱护黄牯牛了,时常用自己有限的口粮打成莜面苦力喂黄牯牛,以报救命之恩。
黄牯牛的故事让人们感动,黄牯牛的故事更让上海知青小龙感动。但让小龙真正了解黄牯牛,还是在后来他与黄牯牛不断的接触和相处中。小龙同黄牯牛的第一次接触是在他下放来我们老家当知青后的第二个月,开始加工小麦。那时老家没有加工粮食的机器,只有一台石头碾子供乡亲们用。加工那天,一直到了夜间十点多,才轮到了他们。当时小龙与上海知青的另一名男同志去加工,他们俩人都没有同牲畜打过交道,队长和饲养员为了照顾他们,就破例让他们用最老实的黄牯牛拉碾子。在上海知青小龙去饲养处牵牛时,饲养员老张特别叮嘱小龙说:“黄牯牛太老了,你们不要使唤的太狠,推过两个多小时后,就再换一头牛,我已经为你们另外准备了两头老实一点的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时,小龙在牵着黄牯牛往碾坊走的路上心理直打怵,心想这深更半夜第一次同牲畜打交道,它如果不听使唤怎麽办?它如果发脾气尥蹶子又该怎麽办?上海知青小龙忧心重重地将黄牯牛牵进低矮、阴暗的碾坊后,只见黄牯牛身子一转乖乖地站在了碾道上,小龙将绳套搭在了它身上,系好肚带和夹板后,就“驾、驾”地喊了两声,示意牛朝前走。但黄牯牛站在碾道上一动不动,上海知青小龙又喊了两声,它仍然无动于衷,当时小龙又急又怕,真怕它这时给小龙来个下马威。这时只见黄牯牛“咩、咩”的叫了两声,两眼直直的望着碾盘轴,小龙随着牛的眼神方向望去,一看,捂眼罩还挂在碾盘轴上,小龙才恍然大悟,当小龙给它带上了捂眼罩后,它才顺从地围着碾道走了起来。在加工过程中,乡亲们为了省事,也怕换一匹牛后不听使唤,所以早把饲养员的话丢在了脑后,一直没有换牛。直到凌晨五点多,饲养员去喂牲畜经过碾坊门口,看到黄牯牛仍然在拉着碾子时,对小龙火冒三丈,并说:“你们真不懂事,一个牛拉两、三个小时的碾子就够戗了,你们却让干黄牯牛了快五个小时了,它虽是哑巴牲口不会说,但它也受不了。”饲养员一边给黄牯牛卸套,一边嘟囔着说:“这要是别的牛,早尥蹶子不干啦。”
当饲养员心疼的将黄牯牛牵出碾坊时,我们看到黄牯牛由于连续干了大半夜,出的汗已经在全身结了一层白霜,并腾腾得冒着热气。看到黄牯牛疲倦的样子,听着饲养员远去的埋怨声,上海知青小龙心理感到了一阵愧疚。
下乡第一年春耕时,小龙被分配打磙子,林场队长考虑到小龙第一次干这种农活,不老实的黄牯牛使唤不了,所以,又将黄牯牛分配给了小龙,小龙有幸又与黄牯牛相处了二十多天。打磙子这种活,对小龙来说是第一次,但对黄牯牛来说却是轻车熟路了,所以干起活来十分顺当,也使上海知青小龙很快地学会了这种农活。哪些日子,由于每天中午要给黄牯牛喂料,上海知青小龙吃过中午饭就早早地来到饲养处。因为黄牯牛年老,牙已经不太齐全了,吃起料来很慢,特别是吃干料很难嚼碎,小龙就用水把豆料泡软后再喂它。它吃料非常仔细,从来不浪费,有时一粒豆瓣掉在地下,它也会用舌头舔起来吃掉。它在吃料时还不断抬起头来看看我,有时还用头蹭蹭小龙的身体表示亲热。
最让上海知青小龙终身难忘的还是一九七九年冬季,黄牯牛对小龙的救护之恩。当时小龙在林场当会计,有一次骑着黄牯牛去公社办事,那时去公社的路都是田间小路,加之冬天雪大路滑,很难行走。在走到离公社一公里多的地方,迎面来了两辆拉枝柴的大车,由于路窄雪大,躲闪不及,小龙被车上的枝柴挂住而翻到了牛下。掉下牛后,小龙身子栽到了雪地上,但一只脚却还挂在牛镫上,手也完全松开了牛缰绳,这时只要牛一跑,小龙就会被拖着摔伤,后果不堪设想,小龙当时心想“完了!完了!这下完了!”……就在小龙等待灾难来临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这时只见黄牯牛回过头来望着一只脚吊在牛镫上的小龙,任凭两车枝柴从身上划过,却一动不动的站在了原地。这才使小龙得以从牛镫上脱下脚来,在雪地上站了起来。当两辆大车停住后,车上的人赶过来看到小龙平安无事和巍然不动的黄牯牛时,都惊叹的伸出大拇指连声说:“好牛!好牛!真是通人性的好牛!”
上海知青小龙站起身后,看到黄牯牛身上被枝柴划出的道道白印,有两处已划破了皮时,心理充满了对黄牯牛的感激之情。当小龙拍着脑袋深情的说了句“谢谢你了,我的好朋友”时。黄牯牛两眼闪着亮光,顺从地点了点头。从它的眼神中我感悟到了它的无私、无畏,也看到了它对上海知青小龙安然无恙的祝福。
由于黄牯牛老实温顺,它成了全村人的好朋友,在它老得不能干活时,也倍受乡亲们的关心和爱护。在那家禽家畜糟蹋庄稼,糟蹋粮食就会遭到灭顶之灾的年代,乡亲们对黄牯牛却是法外开恩,夏天它在庄稼地里吃青苗,人们都会熟视无睹,没有人去赶走它,冬天打场时,它可以在庄稼垛和打好的粮食堆前随便吃,更没有人去撵它。
一九八一年盛夏的一天,老态龙钟的黄牯牛步履蹒跚地去池塘面前饮水时,由于雨后坡陡路滑而被摔倒,并将左前腿的膝盖骨摔坏。当时小龙在大队工作,听到消息后他急急忙忙赶回了生产队。当他看到黄牯牛卧倒在池塘面前泥坑边,被摔断的腿不停的哆嗦,目光里充满了乞求时,从心底里感到了对老牛的同情和悲哀。在饲养员的倡议下,小龙同乡亲们一起把黄牯牛抬到了牛棚,并把它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地方。乡亲们在一阵叹惜和议论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去。当兽医给黄牯牛检查后,告诉了小龙,黄牯牛的膝盖骨被摔得粉碎,加之它年岁太大了,已无法治愈后,小龙又深情地望了一阵黄牯牛那年迈的身躯,用笤帚扫净了它身上的尘土,同饲养员议论了几句要好好照顾黄牯牛的话之后,也无奈的离开了牛棚。在黄牯牛摔伤的日子里,每天都有许多乡亲从野外割回最嫩的青草送到它跟前,有的人还把自家吃的饭和菜端来喂它,饲养员也尽心尽力的照料它。开头几天,黄牯牛还能抬起头来吃几口嫩草和饭菜,但渐渐地由于伤势加重和体力不支,已无法抬头吃东西了。当乡亲们再送来嫩草和饭时,它只能眨眨眼皮或从眼里掉出几滴泪珠表示对乡亲们的感谢了。上海知青小龙一次次见到黄牯牛日趋消瘦的身体和渐渐无神的双眼,也一次次感到了无奈和悲哀。在黄牯牛摔伤后的第三十二天,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永远的停止了呼吸,当饲养员将黄牯牛半闭的双眼合上,擦掉它眼角挂着的蚕豆大的泪珠时,在场的许多乡亲们都掉下了眼泪。
上海知青小龙同乡亲们一起将黄牯牛埋在了池塘面前的小山坡上。后来听乡亲们说,在黄牯牛死后的一、两个月里,生产队的牛群在池塘面前饮水后,就会三、五成群地到埋黄牯牛的地方去徘徊,有的黄牯牛还会在那里刨土嘶鸣,久久不肯离去,有几匹老黄牯牛晚上都要向着埋葬黄牯牛的方向咴咴地叫上一阵。
牲畜之间这种思念之情和眷恋之义也真让上海知青小龙十分感动,也让我们这一辈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如今已经联系不上了上海知青小龙,由于年过六旬,也不知道小龙会不会上网读我们的博文,如果能够有幸读到我这篇文章之后,也算是我为了上海知青艰难岁月的往事的一份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