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狼图腾》

2015-10-25 03:01 作者:笔墨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狼图腾》是一部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各界人士对其它褒贬不一;年初,导演让雅克阿诺带领他的团队,历经艰险,终于将《狼图腾》搬上了银屏,从文字震撼转到视觉震撼,让这部小说又火了一把。紧接着,《狼图腾》被推到风口浪尖,各界的褒贬声犹如其问世之初时一般,纷至沓来。古人云:木秀於林,风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狼图腾》到底是因为“出众”还是“出格”而被质疑,我学识浅薄,不好妄自评论。我查看了一些评论,质疑和批评声来自各个界别的学者,比如历史学者、人文学者,动物学家等等之类的;当然,还有为票房收入摇旗呐喊的“炒作帮”。不同类型的学者都从自己专业视角去剖析了这部作品,历史学家去考究成文背景的真实性,动物学家去对比狼的习性,人文学家去批判宣扬思想的拙劣;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008年,我读了《狼图腾》这本书,后来在校园读物上,发表了一篇《狼图腾》的读后感,因为所处年龄、学识、思想层次的局限,当时在写那篇读后感的时候,已经被狼的智慧、勇气感染的一塌糊涂;年少轻狂,在文中,对人类所犯的罪恶来了一通口诛笔伐,带有偏执的个人感情色彩,文章、笔法也显得稚嫩。不得不说文字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当我们不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会跟着作者的观念,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而一旦深入了解之后,有时候会发现事实和观念是有反差的,甚至会背道而驰。时隔7年,如愿以偿的看到了影视版的《狼图腾》,愤怒少了许多,开始用辩证法的观念去看待这部作品。所以,这次写下来的文章,倒是像文学评论的体裁,功底不足,思路不顺,写的不伦不类,题目就取了个闲话,权当聊聊,留作纪念。

《狼图腾》的出版,不断地受到各界的质疑。质疑文中描写狼的性情习惯与现实中狼的行为习惯有出入,比如,书中写狼是不被驯服的,陈阵偷养的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宁可忍受绳索的绞痛也不愿被牵着走;现实中,剧组却驯养了一群狼参与跑位拍摄 ,动物园的铁笼子也能锁住“安分”的狼;质疑狼并非蒙古族信仰的图腾,指责作者编造伪文化亵渎先祖;质疑文中颠覆狼的品性,宣扬法西斯式的思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同身份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褒贬不一。

我不认同网上的某些评论,说它写狼的品行,是在宣扬法西斯的斗争思想,这些纯属无稽之谈,《狼图腾》不是“小册子”,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追求的终极目的是“真、善、美”。我们来说一说狼这个动物,记载狼的词语大抵如“狼心狗肺、豺狼当道、鬼哭狼嚎、狼烟四起”之类的,都不是什么让人舒心的词,然而狼性,却为企业界和军界所津津乐道,并将这些狼性精神锻造为市场竞争中的生存法则和军事斗争的取胜法宝。《狼图腾》正是通过叙述狼的故事,宣扬生态和谐、生灵信仰、生命顽强的精神,这是《狼图腾》的创作主题。

第一,生态和谐。《狼图腾》的写作背景大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农耕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人口向牧区迁移、扩张,因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信仰不同,在政策的指挥下,人们对草原资源进行肆意开发,对草原狼赶尽杀绝,导致生态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蒙古民间的宗教里,腾格里神是最高的神,掌控着世间万物,所有的生灵都按照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运行,哪个环节出了错,它就会用发怒的方式来惩罚这些生灵。草原是蒙古民族的命根,狼是腾格里派来保护草原的,狼作为腾格里游戏规则的“首席执行官”,有义务去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没有狼,黄羊、野兔就会把草原吞噬掉;没有黄羊,草就会疯长;人杀狼仔,人死后借狼之口魂归腾格里。小说中,毕利格老人是蒙古人,深知草原的重要性。但他在社会阶层中,算是个小人物,是政策的执行者,有义务按照场长的指令去开发草原。在做与不做之间,就成了一个矛盾体。人要生存,做是肯定了,做多少,就是良心事了。腾格里不会因为人的意志改变自己的游戏规则,“法王大于人王”。人作为万物之灵,凌驾在食物链之上,间接掌握着生杀大权,唯有内心良善,才能顺天道,得永昌。所以孔子讲:忠恕行则仁德昌,仁德昌则天地和,天地和则万物兴。

早年看到一句话,符合此时此情,索性当个文抄公,与君共勉。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暴戾恣睢,人神共愤,渴望人类的良知凛然长存,唯有珍生命,守护神圣的生命,人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类自身的和谐与互惠共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生灵信仰。一个民族的信仰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获取生存资源的手段,图腾浓缩的精神属性也必然铸就了这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文中的主人公陈阵是汉人,在看到狼捕猎后,时常感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区别;把狼比作游牧民族,把黄羊看成农耕民族。赞扬游牧民族的优质基因,剖析农耕民族的劣质基因。狼是要吃羊的,事实能解释他的说法,自古,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威胁中原政权的势力,在中原政权统治者的眼中,这些游牧民族骨子里存在着不安分的基因,所以在华的版图上,中原的统治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长城,用来防御狄戎入侵。强者之所以能成为强者,定有他强大的理由,这个理由的源头在根治于他们思想里的信念,信仰化成的行动方式。再高大的砖头块抵挡不住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生存信念,所以有了后来张廷玉的“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从此不再修长城。

陈阵对游牧民族能够入主中原原因分析的论断有些片面,这也是大家质疑的焦点之一;这么复杂的问题,在他闲聊口语表述中,是不可能解释清楚的,是可以理解的。每个民族都有其优质和劣质基因。“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传说,伏羲每收一个部落,都会取下部落图腾的一个部分,最后,精神战利品组成了一条龙。王朝更迭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大家组成了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

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各学派思想相互渗透,使中国的文化成了一个谜,而文化的思想内核变成了谜中之谜。不管我们将信仰寄托于何种生灵,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求得自身生存的庇护。信奉狼,智慧协作;信奉龙,风调顺;信奉英雄,仁义礼智信。

第三,生命的顽强。小说中描写狼顽强斗争的地方,俯拾即是。我认为描写最精彩的一幕,当属狼精心策划的复仇行动——袭军马群。人的贪婪,挖空了狼的保命粮;人的自私,残害了小狼崽;丧仔之恨,饥饿之痛,并没有打倒狼群,而是迫使狼群发起反攻。我倾佩作者描写这一幕的写作手法:笔法流畅,动作紧凑,整体、局部、特写描写分明,情景画面感强烈,转换到位。混乱的厮杀中,马蹄将狼肚皮踢破,狼依然紧紧扑杀,撕咬,为了集体的既定目标,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是每一场复仇都是遭人唾弃的,狼群选择这场复仇是正义的,是对种族应尽的责任和对群体生命力的昭示。小说的最后,当人开着吉普车,拿着猎枪,追捉狼,狼选择用跳崖和活埋自己的反抗,来捍卫种族的尊严,何等的悲壮,怎能不令人为这个种族肃然起敬,这也不正是我们民族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吗?老百姓把这叫骨头硬。我们将这类英雄敬在神坛,传至后世,不也想让这种生命力绵延不绝吗?笔至此处,想起了“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倭寇之所以能臣服你,源自于你有令它敬畏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整个事情的格局中,虽说这个抽象因素不能以偏概全,但应该成为主心骨。

《狼图腾》几十个故事一气呵成,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是一部值得再三品读的书;读《狼图腾》,文中狼的每个故事,都会让我们心血澎湃,读者为狼的智慧、勇气所折服;然而,姜戎却没有给狼安排一个好的归宿,布置一场悲剧作为小说的结尾,这个悲剧,是必然的,是时代决定的,是人性决定的,是小说精神决定的。狼宁死不屈,用自杀的方式捍卫了种族的尊严,惋惜、悲壮。悲剧比喜剧具有震撼力,世上大多数的名著是以悲剧结尾的,这也是悲剧艺术的“魅力”吧,把最美的东西,在你面前摔碎,在你惋惜不已的同时,也触动和净化了你的心灵,而且对现实社会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激发人们追求生命意义的信念。

聊了这么多,客观的说,《狼图腾》确实存在对读者的误导。因为太火的东西,往往具有颠覆人们思想观念的力量,但它毕竟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题的小说;是故事,就有其虚构的文字描述,就有其宣扬的思想主题,这就要求读者要有辨别的能力了,作者身份的因素,只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这么一个故事,通过狼在一个个扣人心弦故事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去挖掘、提炼所要宣扬思想精神,这是文学创作的任务。我想,《狼图腾》的意义就在于启示了我们关于对生态,以及生命、信仰的思考。在国人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读到《狼图腾》,琢磨狼性,是当代读者的幸运。

“百舸争流,谁主沉浮?”不禁要感慨道,《狼图腾》如同西天取经,历经“劫难”后,能否修成正果,就得看它的造化了。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受大众的喜欢不是创作的必要条件;相反,大众喜欢的绝大数作品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我觉得,一部作品要想在经典里站队,起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与时代合拍,与人民同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1896/

闲话《狼图腾》的评论 (共 8 条)

  • 老党
  • 淡了红颜
  • 雪灵
  • 孤帆鸢影
  • 春暖花开
  • 我本豺狼
    我本豺狼 审核通过并说 小说中描写狼顽强斗争的地方,俯拾即是。我认为描写最精彩的一幕,当属狼精心策划的复仇行动——夜袭军马群。人的贪婪,挖空了狼的保命粮;人的自私,残害了小狼崽;丧仔之恨,饥饿之痛,并没有打倒狼群,而是迫使狼群发起反攻。
  • 北地胭脂霞

    北地胭脂霞来的自然来。祸福都是自己种的因。

    赞(0)回复
  • 北地胭脂霞

    北地胭脂霞到底什么意思瞎猜的。没读之。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