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随之八——乞丐

晚上散步,见街头一个发如荒草,胡子拉碴,晒得黑红油乌,穿件烂裤头,浑身脏兮兮,散发臭骚味的中年男子,大概又渴又饿,从搁在路边的盛残羹剩炙剩塑料桶里捞吃的。顶着异样目光,给了几块钱,慌张离去。
过后心情难平静。我忆起自己第一次的施舍的情景。那时我求学时代。有一次在襄阳火车站候车,过来一个衣衫褛褴的乞讨之人,那近乎想哭和可怜巴巴的眼色,使我毫不犹豫给了他一块钱,尽管我也是一个清寒的学生。旁边的人,除了极少数躲开,或多或少都给了。那一刻谁也没有想到高尚情操之类想法,纯粹是穷苦人之间天然的同情心使然。
民国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张恨水,有一次对女儿说,他初出道时,在文坛上还站住脚时,常常生活难以为继。是穷困的邻居接济他,使他得以生存和后来出名。他总结道:世间还是穷苦人同情穷苦人。那些养尊处优,衣食无虞,不知稼穑之苦的人,又怎知穷苦人的艰辛?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苦思冥想后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令满朝文武哭笑不得。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有限,饥馑时常发生。黎民百姓之间,互相接济,共渡难关,显得尤为重要。佛教在中国能够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鼓励人们济困扶危,乐善好施。长有教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一种朴素观念,深入民心,融入人们血液,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过去,无论在农村,或城里,遇到上门要饭的,很多人家主人,宁肯自己少吃一碗半碗,也要给盛一碗给讨饭的。有时,一口饭,一件旧衣,就是救了一条人命。因此,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流传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名言。有出《锁麟囊》古装戏,说的好人有好报现世故事,虽说没有跳出积德行善的窠臼,但劝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却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乞丐少了。但因各种各样情况,特别是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失常成为乞丐的人,也还不少,需要社会援手以助。可现在我们社会得一种“文明病”,以往那情纯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没有了,人们变得自私冷漠,麻木不仁,像一盘散沙,人与人的交往,只是利益化,物欲化。有的遇到乞丐,唯恐避之不及。有的遇到老弱病残发生困难时,熟视无睹,袖手旁观。这些行为,让人感到痛心。
竞争是社会的基本规律,也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也只有竞争,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些丧失生存能力的身体残疾者,和精神障碍者,无疑是生活的失败者。一个正常的好的文明社会,是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初的起点的公平竞争,和终点的人类终极关怀。特别是那些沦为乞丐和各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及时得到救援帮助,使他们的生命得尊重,和有尊严的离去,既是我们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当然,政府能力有限,救援人员也顾不过来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给这些人以必要的帮助和关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