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麦假的记忆
童年上学的时候,学校每年除放寒假、伏假和秋假,还放麦假。因为收割小麦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季节。麦假一般在十五到二十天左右,假期中,老师们要帮着收割小麦,学生们帮着捡拾遗留的麦穗。赤日炎炎炎的夏天,孩子们在似火烤的阳光下干活,使他们从小就知道父母的艰辛,知道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那时候还没有机械化,麦子要一镰一镰地割下来,打成捆,再用马车或手推车运到场院晾晒,打场脱粒,其艰辛不言而喻。割小麦很讲究火侯,割早了会造成减产,割晚了,一是怕风,二是怕雨。已成熟的小麦满坡金黄,碰上刮干热风,一个中午就晒焦了头,大风一刮麦粒就会落地,造成很大损失。如果遇上下雨会造成更大麻烦,一是地湿小麦会倒伏,造成损失,二是割下的小麦会发霉变质,所以麦收又叫虎口夺粮。放假前老师布置的假期作文题目 ,大都是“虎口夺粮”,让学生们描写一次抢收小麦的经过。
小麦运走后,地里会落下一些麦穗,放了学的小学生们派上了用场,每天吃过早饭由本村的民办老师带领他们去地里拣麦穗。 在地头,每人分上几陇,一起往前捡,天越来越热,到中午时分已口渴难忍,但那时候的孩子没有那样娇气,也没有带水的习惯,天热口渴只能忍着。带队的老师有时会带上几包五分钱一包的仁丹丸,每人分几粒,老师告诉 我们仁丹丸能解渴避暑,我们也信以为真,吃上几粒便觉口渴天热热减轻了。背起捡到的沉重麦穗捆,送到生产队的场院。回家痛痛快快地喝上一瓢凉水,立时感到舒服极了。狼吞虎咽地吃完午饭,顶着中午赤热的阳光又下地了。就这样赶上十来天,才算拾完。
麦假期间孩子们要干的还不仅这些,大人们白天忙着割麦打场,中午和晚上还要梳麦秸,因为麦秸要用来修房、打苫子等。此时,孩子们要帮着大人梳麦秸、捆麦秸。麦子割完后,生产队才允许村民们早上和傍晚到地里铲麦根,拾柴火,孩子们也得跟着一起干,因为错过了这一时机,就意味着半年没柴烧。满坡遍野又是一派繁忙景象,车推人扛忙得不亦乐乎。有时遇到下雨天,孩子们也要到地里帮着装车,到场院帮着盖垛,防止收割的小麦被雨淋变质。有时来不及躲闪,就被大雨浇得像落汤鸡,急忙跑到避雨处躲避一会。 麦假中最快乐的时候,要数麦场忙得差不多了,麦子打完要送公粮的时候。这时整个场院堆满了一个一个大草垛,傍晚时分孩子们聚集在场院里,尽情地玩耍,有的围着草垛捉迷藏,有的挥舞着扫竺捕蜻蜓,特别在雨过天晴傍晚,蜻蜓特别多,而且飞得很低,飘飘洒洒,满园都是,孩子们嬉笑追逐,玩得忘记了回家吃晚饭,少不了遭到父母责骂一番。
忙碌紧张的麦假就这样度过了,很快要开学了。孩子们这才想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没写,于是,静下心来,回顾麦假中所经历的虎口夺粮的情景,草草写完准备交卷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童年麦假的记忆的评论 (共 8 条)
- 饕餮的情怀 审核通过并说 纯记叙 但有我童年的影子 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