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新审视“推敲”二字的运用广府才子、牧师合著

2015-06-05 07:26 作者:明山才子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读一些诗歌的欣赏文章,想起唐朝诗人贾岛的“推敲”典故,觉得诗歌的欣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据说贾岛为了准确地运用词汇,曾就“推敲”二字反复推敲,甚至冲撞了韩愈,最后才确定了具体的用词。

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宿池边树,

僧敲(推)月下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青年时代第一次听到这个典故时,觉得贾岛认真的有点太过,推敲二字都可用,都很好,各有各的意境,为什么这样苦苦思索呢?可是又一想,杜甫不是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吗。

中年以后再次重温这个典故时,觉得“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确实用的准确。在一个幽静的夜晚,一个僧人如果贸然去推门,就成了一个鲁莽的人的行为。如果用敲,叩响门环,显得较文明,有教养。

现在再次重温这个典故时,又有了新的感受,觉得“僧敲月下门”不如“僧推月下门”为好,试想一个明月高悬,鸟儿都静静地在树上栖息了,是一个多么幽静的夜晚,如果僧人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回到寺院,“邦、邦、邦”叩响门环,就完全打破了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鸟儿会惊恐地不知所措地乱作一团;住在寺院的其他僧人和香客的乡会被无情地打断。这是一个多么鲁莽的僧人,如果是大和尚,显得一点教养都没有,如果是小和尚,一定会被严肃地教训一番。所以如果一个僧人在幽静的夜晚,回到寺院,用手轻轻地推开寺院的门,才不至于把幽静的夜晚破坏掉,因此“僧推月下门”比“僧敲月下门”更文明、更有教养。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诗歌的欣赏不仅与欣赏者的心境有关系,也于欣赏者的阅历有关系,不要仅仅停留在什么语言美、音乐美之类的教条理论的巢臼中。还是李渔说的好: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此一时彼一时,一切以时间为推移。关键是陶冶性情,感受诗歌的美妙。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1156/

重新审视“推敲”二字的运用广府才子、牧师合著的评论 (共 10 条)

  • 心静如水
  • 雨袂独舞
  • 春暖花开
  • 晓晓
  • 雪灵
  • 诗心云卿
  • 艾葭儿
  • 红彤彤的曙光
  • 澴菂
  • 后海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