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参访拜谒走梁溪

2015-05-06 16:10 作者:梵行天下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年初二过运河,偌大的河面静悄悄,没了运河人家连片驳船的突突突,没了现代纤夫手握胶管沿着甲板刷刷刷,似乎少了点什么,莫名地失落起来。正犯贱间,眼前忽然一片芦苇,一如《沙家浜》中的芦苇荡,我等山民,从未见过此物,好生好奇驻足拍照 。风物依然,只是少了硝烟,有了高楼,换了人间!

路过一个叫荣巷的地方,看到巍峨一尊大牌坊,上书“荣氏故里”,便生了几分好奇心地下得车来。鄙人姓荣,小户不攀亲,看看也无妨。牌坊正对着的,是“荣毅仁纪念馆”,看着展出的各种实物,尤其是林林总总的各种奖状聘书,其纸张装祯也就是普通印刷品,与常见的奖状聘书无别。还以为皇家风范,应是太监一到,圣旨一展,锦帛黄澄耀眼,只能俯听不可仰视之物呢,原来竟与小民所用的一样,算是长见识了! 记得有个故事,仆人与皇帝下河洗澡,发现皇帝光着身子与自己无别,不禁愕然......

参谒“钱钟书故居”,钦羡钱家家学渊源,钱父钱基博为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史》。钱钟书从小就读“东林小学”,“天下读书首东林”,不出个大才子才怪!原以为钱先生因《围城》出名,现在才知,一部《管锥编》,堪称国学大典,蜚声中外!不过我等小民,怕是无暇一一拜读文言文写就的《管锥编》了,读读《写在人生边上》,或也是一种享受罢!

觅踪东林旧迹,杨时、顾宪成、高攀龙,“斯文在兹”、“程氏正宗”,一代读书人的楷模!佩服“东林党人“的入世精神,“风声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人一旦入世,勾心斗角、党争不断,争叫天下不清净。不过想想也没什么意思,争来斗去一场空,到头来还大部“已处”,不得善终。高攀龙隐居蠡湖三十年,最后只得投湖。还是谪仙人看得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岂不快哉!

参谒“顾毓琇纪念馆”,才知道什么叫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研究科学,就弄个顾氏变数和控制理论给美国人瞧瞧;钻研佛学,就写个《禅宗师承记》和英文版的《禅史》专著;拨弄音乐,就把古乐谱改为五线谱,编成《唐宋歌谱25调》及《宋词歌谱45调》;写写诗,就被冠以“桂冠诗人”称号。江南形胜出英才,顾氏一门五博士,不服不行!

大年初二看阿炳并聆听“二泉映月”,是否有点凄惶!不过,置身“阿炳故居”,耳畔音乐如泣如诉,倒真还是种享受,难怪日本人小泽征尔说要跪着听呢!想想当年,阿炳一私生子,又在道观长大,年少时吸食鸦片,弄得眼瞎人穷,连老婆也娶不起,有个董寡妇相伴,拉着凄凉的琴,戴着墨色的镜,沿街讨得几文钱,养了女人又糊口,也就不错了。至于琴音被整理成“二泉映月”并蜚声天下,至于当年破观今日如此热闹,阿炳黄泉有知,定然不敢相信。早知如此,何必乞讨呢?就凭咱华家这块地皮,好歹也弄个土豪当当,墨镜也换成暴龙的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荡口古镇的美,直如天上的街市,那份小桥流水,那份玲珑静谧。钟灵毓秀之地,义义庄遍地,走出了钱穆、钱伟长两叔侄,走出了《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华府”的红灯笼高挑,走出了华君武、华蘅芳等一干华氏英才。“华府”的红灯笼高挑,出了水灵灵的秋香,引得风流才子唐伯虎甘愿在华府为奴,“三笑点秋香”传为美谈,连隔壁饭店现在还叫“三笑堂”呢。

游江南第一古镇梅村,古称梅里,为泰伯奔吴的落脚处。《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其中老三季历最有帝王相,老大太伯和老二仲雍便主动让贤,奔吴去了,而且一到荊蛮之地梅里就断发纹身,以示我们老大老二玩不过你老三季历,不回陕西,就在这荊蛮之地安家了,说好听点是“德让天下”,说白了就是逃难,然后建立“句吴”,是为吴人先祖。

太伯仲雍决心扎根梅里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教人开挖运河,以灌溉两岸农田,教人养鸡养鸭,种植桑麻以养蚕,织点绸布穿穿,不要老是弄块粗麻布遮住私处就算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3403/

参访拜谒走梁溪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