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颗滚烫的心

认识韩锡璋是在一次偶然的场合,记得那是1993年夏季的一个周末,我当时在《山西煤炭报》任职,担任小小的部主任,几个同行的编辑、记者小聚,小韩也应邀前来。初见小韩能就感觉到他是个话唠:直言不讳,侃侃而谈,而且思维敏捷,才如泉涌。其实叫小韩也不妥,他是盂县人,1966年出生,我才比他大三岁。可能是由于我进入新闻行业比他早几年,就倚“老”卖“老”,一见面就这样称呼,直到现在。
也是在那次聚会上,我才知道小韩供职于当时创办不久的《三晋工商报》,同时第一次看到小韩所写的文章,那是一篇言论:《领导的三陪服务》,字里行间显示出他的笔锋犀利、用词用语恰到好处。我内心很佩服他的才华。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有意无意地看到他采写的文章,大多是赞美工商系统红盾卫士的典型事迹或者是工商系统的先进工作经验,但文章写的很不错,给人一种妙笔生花,下笔有神,读后倍感心情舒畅、振奋之感。
1996年,我在《山西日报》记者部“打工”期间,我听说韩锡璋出版了30万字的新闻作品自选集《冷眼·热血》一书。我赶忙找来一读,才知道他在报社这几年中,足迹几乎踏遍了全省的市、县和一些乡、镇。30多万字的作品,可能是小韩人生路上一段精彩的剪辑,但也包含着他对自己职业、职责的真挚热爱、追求和奉献。小韩的名声随着他的辛劳、跋涉、奋进,也在全省工商系统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记”。
1997年后,因工作需要,我调到了原省贸易厅主管主办的《山西商报》社担任副社长、副总编、总编辑职务。至此,我与小韩的接触比较多了起来,究其原因是我和小韩都在省财贸大楼办公,他在六楼《山西工商报》工作,我在五楼《山西商报》工作。从原《山西工商报》总编辑刘贵文口中得知:“小韩这几年进步很大,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可喜的是他的文风有了很大改变,他关注民生,关注法制。”我也深知小韩的性格和人品,他肯定心里装的是“民为先、法为天”的理念,他肯定是铁肩担道义的强者。
据小韩讲是1995年3月,发生在洪洞境内的一件事,使他重新调整了新闻视角:1992年全国兴建各种市场高潮迭起,洪洞县甘亭镇建起了占地20亩的商业市场,却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由,拒绝工商监管。由于这个市场的“示范效应”,该县其他市场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更有甚者,过去依法接受工商监管的市场也开始对工商人员说“不”。1995年3月1日,该镇党委主要领导指挥镇政府干部、村委领导伙同几十名社会闲散人员对该镇工商所实施了打、砸、抢。为此,省工商局组织了几家新闻媒体前去采访,小韩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在洪洞两天的紧张采访中,小韩面对现状,一腔热血喷涌。采写出了几万字的系列文章,首先在北京和南方一些极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发表,披露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中国工商报》开辟专栏,对之展开讨论。中央、国家工商局、山西省委、政府、及其当地各级领导对此予以重视,从而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其中《工商人员为何不准进市场》,《执法机关为何无辜被砸》获得了新闻奖。1995年度全国工商系统十大新闻中,也将“甘亭现象引发的甘亭事件”列入其中之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此,小韩更荡起“抱打不平”的力量,他的新闻视角也有了较大转变。比如:1998年,蒲县某派出所所长涉嫌巨额贩私。工商局几年如一日查办此案但有头无尾。小韩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写成一篇6000余字的通讯《谁为贩私撑起保护伞》。当即,全国就有20多家报纸采用此稿,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领导速派记者来到太原和小韩取得联系,一同前往蒲县采访。
2000年3月,小韩采写发表了《岗没了地没了生活之路哪去了》一稿,反映山西众多煤矿农民轮换工的遭遇。与此同时,《省城三桥大厦7名职工10年来受不到【劳动法】一点保护》的稿子也见诸报端。2001年11月8日,小韩采写的《红盾背后的阴影——娄烦县城关工商所长周绪生被长达十年的匿名信“绊倒”》一文,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小韩采写的《蹊跷的“法律顾问费”》、《聚焦“终生”法律顾问费》、《“哄鬼”律师哪去了》等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小韩采写的《XX市场腹背受敌》的报道,引起了时任太原市市长李荣怀批示查办,从而使市场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此稿获第九届全国工商记协好新闻二等奖。2001年12月,小韩冒着大雪去潞城采写了近3000字的通讯《潞城:3000万投资打水漂》,也荣获了第十二届山西好新闻二等奖。2003年12月,小韩采写了近5000字的通讯《光环与手铐相距多远》,受到省检察院领导好评。该文日后被山西省依法治省领导组、省新闻协会、省司法厅联合评为一等奖。
小韩采写的《古交代院长还要代多久》、《人大选举不该有指挥棒》、《石太高速公路井陉股令人胆寒……》、《诚信是否打了折?小晋商状告大丰田》、《山区学校造价堪比商品房》、《审计报告为何这样难产》、《烈士回眸难笑慰》、《煤炭局长的黑色人生》……等文,由于很多媒体的采用,使他的名声也“水涨船高”,“铁肩担道义”的绰号也随之与他如影相随。
近几年来我关注到小韩所采写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其所涉范围有民工欠薪,学托骗人,医院草菅人命,国家公务员在看守所离奇丧失生命,国企巨资被蛀虫侵吞,农大教授坑骗农民、政府失信于民,假记者敛财,审计报告难产,退耕还林出现假劳模、蚕食国家专项资金,利益集团巧立名目圈地,知识分子遭遇打击报复,粮食系统从改制中谋利,银行女出纳用巨额公款送情人,产权鉴定机构出具伪证、煤矿采矿权一转再转,政协委员骗贷,外地投资商落泪山西,新农村建设挂羊头卖狗肉,造林大户沦为上访大户,反贪机关违法执法,创新环境口号背后是吃拿卡要,客运市运矛盾迭出,农村黑恶势力为害一方、劣质公路“吃人”,移民背后黑幕重重,扶贫办扶垮养殖大户,公安人员逼供、指供、诱供演绎出天方夜谭,药店人员和医生开处方因字迹潦草酿成不幸事件,工商等一些部门执法人员假公济私乱收费,法院、民政部门为“野鸳鸯”披上合法外衣等……。
2001年,按照中央整顿报刊精神,《山西商报》划转到《太原日报》集团,我也被调任到《现代消费导报》担任总编辑职务。小韩所在的《山西工商报》也因“改革”,更名为《山西市场导报》。但我对小韩的关注,并没有放松。小韩从报纸创办,历经几次报社改革、报纸名称和报社性质的变化,自始至终站在新闻前沿,用一颗滚烫的心,践行着一名新闻战士的职责。他用20多年的心血,谱写了《山西市场导报》的历程和辉煌;他用20多年的奉献,铸就了铁肩担道义的高风亮节;他用20年的跋涉,兑现了一名百家新闻工作者的诺言。
如今,小韩已是山西日报集团所属的《山西市场导报》的总编辑,并兼任《太原法院文化周刊》主编。每当我看到小韩所办的《山西市场导报》,总免不了想起这位才华横溢、德才兼备、刚正不阿的好友。
“海内存知己,唯德自成邻”,今年是《山西市场导报》成立20周年,我希望《山西市场导报》越办越好,我希望小韩更加出类拔萃,就让此稿算作对报社和小韩的祝福吧。
胡贵成作于太原笔名:笔墨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