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又能吃苦的河南人

上午与一同事,谈起南阳民间集资崩盘事件。同事说,河南人胆大又能吃苦。我问何以见得?他说,历史上走南闯北的,都是河南人。早年老河口城里,大部分人都是跑老日时从河南跑过来的。近代中原,战乱多,饥荒多,人烟还稠密,为了逃生,天南海北地闯,练出来胆大,逼出来胆大。
冯小刚导演,张国立主演的电影《一九四二年》,饥死几十万人,到了人相食惨状,一个村饿死到见不到熟人的程度,那是九死一生。中国乡村社会是重土难迁,不是危机到生存,一般人是不会往跑的。在那种情况下,不外逃不外闯,只有等死。
同事继续道,说起吃苦,河南人在全国也是有名的。我小时候,经常见河南人,拉一板车红薯干,或瓦盆,跑一两百里,经老河口,到谷城山换柴禾,换木材。一个人,一头毛驴,或一老一少父子俩,拉满满一车货物。饿了,洋铁皮围成的圆灶,小铁锅一架,填几把柴,抓一把红薯干一煮,就是一顿饭。困了,从车取下来席片被卷,往车下或旁边一铺就睡。
那时,全国到处缺吃少穿,山里吃的更少,河南人用红薯干和瓦盆瓦缸,换山民们的木头。山里木材管得紧时,就换柴禾。河南人喜欢盖房子,那时,他们谁家不盖个三间砖瓦房,就娶不到媳妇。换新木头拉不出来,到处都是林业检查站。山民们为了想换些吃的,和陶瓷的锅碗瓢盆之类用品,只有把自家房子旧檀条拆下。脑子灵活一点山民,把新砍来的木材,搭个炕烟炉之类的房房,用松枝把木材熏黄的,看似旧的,才拉得出来。就凭这种吃苦精神,在物资短缺情况下,河南农村大部分人家,都盖起红砖青瓦房子。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到秋季,老河口酒厂,柠檬酸厂,尽是河南人,大车小车来河口卖的红薯干的。我问你怎么对他们这情况这么清楚。同事说他老家就在花城门附近住,刚参加工作时,没事遇他们,就跟他们聊天。河南人还是这种风气,敢闯敢干,吃苦劲强,湖北人没法跟人家比。
改革开放后,河南家家户户开始开店当老板,做生意。可以说,每一户都是一个微型企业。镇平县到处都是加工玉石玉器的,鲁山漫山遍野都是开石山卖石材凿石碑的,汝洲公路边几公都是修车和拚装货车的,其它地方家庭做坊加工食品,糕点,罐头,药品的,经商意识比湖北人早,会手工艺人的也多。河南人在我们老河口做生意的老板也不少。人家比我们湖北民间富。虽说现在出现了一点民间集资崩溃事情,影响不大。再说,做生意,哪有光赚不亏的。心理素质不好,就不能当老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同事的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河南地处中国腹地,平原地带,版土小,人口多,生存空间狭窄,历朝历代,战乱频仍,干旱饥荒多发,练就了他们顽强和富有韧性的生存力。大部分人,一方面,艰苦的生存环境,促成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另一方面,穷则思变,为了养家糊口,磨练成很多能工巧匠手工艺人和头脑活泛的聪明人。这是“环境造就人”生动体现。当然,河南人良莠不齐,也有鸡鸣狗盗、坑蒙拐骗之徒,但瑕不掩瑜。河南人闪光点多多,还得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