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
本地民俗,凡是老人去世,必请来吹鼓手,大吹三天。
鼓乐队有几只唢呐,一张大锣,一只扁鼓,还有一套大功率音响组成。而吹奏的大多是民间小调和流行歌曲。在下葬的前一天,各类仪式达到高潮。这时必请来风水先生,勘察地穴,这可是关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丧事的操持者,在丧者家宅附近,相好一片开阔地,搭起长棚,棚内可摆放几十张桌堂。使用租赁的桌凳餐具,都粘酸刺鼻。你看那一拨拨人马,入棚,餐毕,再入棚。来者当然是左邻右舍四方亲友,大人小孩闹闹嚷嚷,满地是骨头浓痰。
在用苍松翠柏扎成的大门旁,有两班吹鼓手,有财大者必弄来四班。俗话所说的唱对台戏,这时就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吹奏者这一天也最卖力,脑子里想起那大张的钞票和那免费的盛宴,吹鼓手那油腻的胖腮就鼓得更高了。有口中衔有四只唢呐的,有用鼻子吹奏的,个个都像是在玩命。有时唱对台戏的另一方,自知实力悬殊太大,就很安静地看着对方表演。不过,下次不会再有他的戏了。又有新朝者,弄来一帮铜管乐队,这家伙杀伤力太大了,根本用不着扩音器。
那几天,在通往大道的路口旁,必有一堆纸灰,后方安置着虚拟的灵位,每天必有三次盛大的送汤仪式。于是,铜管乐队在前,长短管嘶鸣,大鼓嘭嘭,踩着进行曲的步子,吹鼓手紧随其后,滴滴答答地吹奏着。后面就是披麻戴孝浩浩荡荡的送汤队伍,这是一次家族实力的展示。在去世的老人中,有为数不少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惨遭虐待倍受欺凌。有的病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在仅以饘粥糊口的绝望中,骨瘦嶙峋地离开人世的。而这身后的风光,又何以感知。如今真正得到慰籍和陶冶的还是活着的人。这送汤的队伍中,男人们总是默默地走在前面,冷不丁地会干叫两声,但极缺乏乐感。女人们则在围观的人群中,在强大的乐音鼓噪下,想起那昔日的片段种种,抑扬顿挫地拉着长音,纵情地嚎啕。
好不容易走到了那虚设的灵位前,在主持者那高亢的调子中,大片地磕头、长跪。媳妇们便提着茶壶,低首絮祷,在灵位周围浇上一圈清水。这难道就叫送汤?还是因为这队伍浩浩荡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入葬的头一天晚上,那场面更热闹。天刚黑,鼓乐班子就在村口摆开了场子。在一阵阵高昂的乐曲陪衬下,有躺在地上,让摩托车来回碾压的;有往嘴里塞小蛇,能从鼻孔中游出的;有用粗重的铁链子,末端系着火球,舞起来虎虎生威的……
紧接着,就在死者家属的大门旁,展开一场唢呐单吹的竞逐。这时那个大功率扩音器,就有了用武之地。你看那喇叭紧贴话筒,这高音喇叭,大音响的,在乡村的夜晚中,传出个几十里远没问题。吹奏的曲子都是些如:洪湖水浪打浪,妹妹坐船头等流行歌曲,你也可以随意点歌。而无论是哪一首,表演者的情绪都会百分百地投入。
再下面,就是类似二人转的节目,不,比那个更刺激。表演者一男一女,手持话筒,边说边唱。这类表演大多是即兴式的,内容由小两口拌嘴引发的一些世俗俚语。表演到最后,简直就成了粗鄙污秽的挑逗了。这位面容姣好,身段高挑的小媳妇的煽情撩拨,惹得那胖嘟嘟二十上下的小伙子,口水四溅,目不旁瞬,身子越来越接近她,裤子往下窜些,就向上提一下,窜些,再提一下……
吹鼓手的班主,有的会雇来些外地年轻的女子,表演裸身沐浴舞。当一丝不挂地表演完毕后,还会从人群中,像抓小鸡似的,攫得一位小伙子,将他摁倒在地上,骑跨其上。那小伙子就乐呵呵地,迷迷瞪瞪地,任他将身上的衣裤件件剥去。
这种类似的表演,一直要延续到子夜,等到那群麻木的双眼,实在是困倦了,方才罢场。
入葬后,这些天来的翻覆折腾,把家人也累垮了,闹嚷着的庭院内外,一下子安静下来了。在黄昏时分,有人行色匆匆地向村人打听,死者的家属住在何处,这是要违规罚款的。死者火化了也不行,不是用棺木土葬的吗。每次总会得个三百五百的,这叫死虾活鱼。
举办这类的葬礼,要请风水先生,请主持,找厨子,洗碗的,端盘的,抬大杠的,挖土的。还有那些四邻亲友的儿童妇女,这些都是白吃饭的,每人一个位,再加上那些该到的四方亲邻,这应算起来的酒菜费,还有那一班子要一两千元的吹鼓手,轧制的纸人纸马纸家电,共需支出几万元。这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已成为沉重的负担。如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类似的竞赛,已成为一种风气。你不那么办,在众人面前就威风扫地。
而在有些市县的马路边,也会架起帐篷,吹打一番。
哀而不伤的评论 (共 12 条)
- 雪山飞鸿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