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时哪些人最好别参与
决策时哪些人最好别参与
傅伯勇
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部门,常常要对一个时期或者一项工作进行决策。参与决策的人,一般都是圈子内的人。按理,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应该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发挥正能量。但是,一些人参与决策,虽然人去了,却没有发挥作用,没有发挥正能量。这些人,最好别参与。那么,有哪些人呢?
一、闭口不言者最好别参与。“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参与决策,要畅所欲言,并形成共识,但是,他们参与决策,自始至终,却一言不发。原因呢?要么是对该决策弄不懂,一时半会儿举棋不定;要么是对该决策吃不透,首鼠两端,患得患失;要么是对该决策有保留,但又顾忌什么,生怕表达出来;要么是明哲保身,一直在心里盘算,显得老谋深算。他们参与进来,就是凑足人头而已,事实上,他们参与与不参与,是有他不多,无他不少。
二、见风使舵者最好别参与。“风大就随风,雨大就随雨”。他们参与决策,不是为“决策”而来,而是冲着“某个人”而来,或者某一群人而来。他们不从地方发展大局出发,不从群众利益出发,不从具体实际出发。他们什么都不管,他们在乎的是,谁的来头大,谁的意见是被多数派认可。谁的来头大,就跟谁的意见;谁的意见是被多数派认可,就跟谁的意见。他们参与决策,将责任意识和群众观念抛到九霄云外,不管情况的是非曲直,不管决策的好坏利弊。他们坚持一条,就是于自己无害,能够保全自己。
三、一叶障目者最好别参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着眼于自己了解知之甚少的情况,就下片面地议论,片面地下断章。他们看不到大局,看不到长远,将困难和问题无限放大。他们参与决策,缺乏调查研究,缺乏思考,缺乏眼光,缺乏战略,缺乏胸襟和气魄,常常在一些小问题上驻足不前,锱铢必较,患得患失。有时候,机遇稍纵即逝,但是结果表明,机遇往往就在他们喋喋不休的争论中消失殆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四、刻舟求剑者最好别参与。他们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他们看不到世界的趋势和方向,看不到外因和内因都已经与过去大相径庭,看不到具体事物的显著变化,总是凭着“老的”已了解的情况,凭着“老的”经验和办法,“穿新鞋走老路”,从“过去”的情况来决策“现在”矛盾。如果由此决策,必然收效甚微,甚至贻害无穷。
五、利己主义者最好别参与。这种人,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一切从自己的嗜好出发,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们不看该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而是看该决策是否有利于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家庭,是否有利于自己身边的关系人。他们依靠自己的“身份”,在决策中打自己的“小九九”,赚自己的小便宜,顺手牵羊,借力而为,“舍大家而为小家”。
六、先入为主者最好别参与。他们参与决策,要么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淋漓尽致,别人提出再好的意见,再多的意见,他都不分析,不掂量,不权衡,不综合,不采纳,而一味地固执己见,并且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全体人员的头上,强奸他们想法;要么在决策前,他与几个人无原则地私下密谋,在决策会上,那几个人见机行事,适时提出他们的看法,进行遥相呼应,瞒天过海,绑架另外的参与者的意见,最后将他们的意见作为全体人员的意见。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这徇私舞弊行为,也是一种小人之举。
七、徇私枉法者最好别参与。他们将决策过程作为“舞台”表演。在“舞台”上,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不法行为而辩护,拼命演绎,巧舌如簧,拉拢大家,并进行“集体”决策,寻找替死鬼、垫背的人或者帮凶。如一些明显违法违纪的会议纪要,就是这样决策的一种产物。
以上这几类人,于决策无益。清理出去,对良性决策是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