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孟”寻梦的好地方
【编者按】融知识与趣味于一体,好文章!什么时候教科书也能这样写,就是学生之福了。通篇文字结构严谨,从孟庙、孟府与孔庙孔府的热闹奚落开始展开细述。其间详尽了孟庙、孟府的由来历史,作者以眼到之处又穿插细致的历史辅佐,知识面的全面性让读者对于孟庙、孟府和孟母林有了细致的认识,显然是一篇极具知识性的孟庙、孟府和孟母林百科文章。作者从建筑结构,景色,内设,植物,甚至于昆虫都详尽说明,可见作者对于孟庙、孟府和孟母林的深入研究,对历史古迹严谨态度,值得敬佩。文章延伸了古人思想的精粹,传承震撼了我们后人,更积极的促进了我们对于孟子思想,孟母教育的精神传承。
作者以游记开篇,以去孟府、孟庙散心游玩为引,用直白而浅显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亚圣孟子的相关事迹,其学说的精髓以及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影响和意义。追述历史,为孟子正名,开门见山,高屋建瓴。一个礼仪之邦长大的子孙,对三孟的熟知可想而知是多么丰厚。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看到了一个洒脱、孤傲与雄辩的孟子。孟子的为人处事,孟子的仁爱,以性善为核心的学说,影响着一代代国人。作者以自己的感性认识,阐述孟子思想理念,为读者讲述了孟子学说的精髓及其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感谢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读者做了一次传统国学的普及。
作者洋洋洒洒为读者详细讲述了孟庙的起始及历史上各朝代的修缮和扩建,以及现有的建筑规模和构造、景观。作者对孟庙所有庭院的详细描写用了大量的数据,详尽的史实阐述了孟庙的悠久历史。读者跟随作者的笔端,游览了整个孟庙的全貌,看到孟庙精致的建筑风格释放着古迹文化的神韵,庙内的一切彰显出人们对孟子一家人的敬仰,对孟子儒家思想的赞誉。作者的文笔流畅,用词生动灵活,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领略了孟庙的光彩,也看到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内涵。墓碑有各种各样,如孟庙里墓碑一样的却很少。内容的繁多,文字的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孟庙墓碑石林,巧夺天工的雕刻,记录下历史划过的痕迹,凝聚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文章数据翔实,资料详细,讲述条理清楚,有理有据,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孟庙碑文的内涵。语言形象生动的记载了孟庙古树的典故和渊源。孟庙的古树记录着孟庙的发展史,不绝入耳的涛声与鸟鸣合奏着天籁之音,给人美的享受。惟妙惟肖的解读古树,再以导游的解说,增进了文章的趣味和对孟庙的观赏性,令人不禁有一种前去观赏游玩的念想。苍劲挺拔的古树,历经风雨与战火洗礼,千奇百态的古树增加了孟庙历史的凝重感,古老的神韵被载入史册。正如作者所言:古树用自己的苍绿编辑着人类能读懂的故事,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着孟子的思想境界,缔结着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
领略孟庙的精彩之后,又迎来了三孟之一的孟府。作者对孟府的描述可谓是详尽,空间方位,说明得很细致。孟府布局严谨,作者描述得也很严谨,从大门到大堂里外左右清晰明了,可以让读者在脑海中自动勾勒出孟府的模样,跟随作者浏览了孟子的故居。孟府的门房古色古香中显露峥嵘,宏大的规模,令人瞠目,错落有致的庭院,处处留有历史的记载,孟子儒学思想影响着世人,并走出了国门。文章可谓叙述详实,描写细致,语言流畅优美,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孟母林里躺着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就是孟母。孟母以自己的智慧养育出一位举世闻名的儿子,成为天下母亲学习的典范。人们对于孟子是一种敬昂,对于孟母则是一种钦佩。无论古今,孟母的赞颂不断,没有孟母,也许成就不了孟子这位儒家大师。“子之圣即母之圣”更是褒奖孟母的功劳。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叙述详尽,描写细腻,娓娓道来,可见作者在收集和整理上下了一番功夫。从作者带来的史料中,我们感悟到了孟母的教子情怀。孟母林的宏伟,标志着后人对孟母的敬仰之心,读来受益匪浅,更是对儒家的历史文化作以细致的了解。
“三孟”寻梦的好地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
我从小就在孟庙、孟府附近这一片玩耍,直至长大成人。自从去年内退之后,闲着没事就喜欢到孟庙、孟府里去逛逛景,散散心,吸收吸收哪里的灵气,活跃活跃思想。说起来挺惭愧的,虽然我自小就对孟庙、孟府挺熟悉的,但可惜的事情是,这些年来所熟悉的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前几天我用心地寻找了一些有关孟庙、孟府和孟母林的文字资料,在深化对孟庙、孟府和孟母林感性认识的同时,方才知道原来孟子的孤傲与雄辩是天下少有的,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处世,言谈笑语似乎是比孔子活得还要洒脱,还要明智一些。
今天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开笔写下了这篇小记。其目的无非就是想好好地再琢磨琢磨孟子,给自己这种孤独、寂寞的日常生活增添一点情趣,想让自己开心地笑一笑。当然啦,最好是从今天开始,能让自己笑出一番人生的第二春来。
孟子继孔子以往,开儒家之来,使孔子思想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被人们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这是有一定的历史道理的事情。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为了这种宏大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奋斗了一生,并且给后人留下了启迪人们心灵和思想的《孟子》一书,他不愧为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伟人。悠悠岁月和复杂而矛盾的社会,好像是让孟子他老人家变得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可这近一段日子我从心里感觉着孟子他老人家的思想和灵魂,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了。
孟子一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学说,“什么是善?,善就是决定自己与他人关系之物。也就是说,善是创造大和谐的原动力。”他老人家倡导以性善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理念,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精神,都特别符合我国老百姓的传统生活观念和人生信念。孟子有句名言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爱人、敬人,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让世世代代老百姓所怀念所敬仰的大圣贤。
孟庙、孟府自古以来的型制和规模,与孔府、孔庙相比较的话,落差确实是挺巨大。我从小就看到了平时到孟庙、孟府来的游人少,与孔府、孔庙那种万头攒动的热闹景象有着天壤之别。人们为什么如此重孔轻孟,颇令我不解。有些人解释说,孟庙、孟府和孔府、孔庙的地理距离离得太近,天南地北的游客们大多数都是冲着孔子来的,游完‘三孔’也就打道回府了。假如孟庙、孟府在什么遥远的地方,那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些游客专程前往的一个旅游中心景点。看起来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说法,还是挺有道理的。也有一些人坦率地说,孟子在君臣以及君民关系上所持的激进主张:“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让一些后世君主们心里不安宁,所以受到了冷落。但从古到今,一些博学多才的治史者,以及一些平头老百姓,还是都认可、承认孟子他老人家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原创性和磨灭不了的历史功劳。
孟庙、孟府的型制和规模,以及人气显然都是一些很复杂的历史问题,不是我这个不学无术的布衣一时半会儿所能够说得清楚的事情,这一点我还是挺有自知自明的。今天我只能枯燥地把孟庙、孟府和孟母林的大致景物跟读者们简单地说一说,同时也给自己的退休生活留下点念想。再则就是孟庙、孟府和孟母林,确实都是人们寻梦的好地方。
二
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任兖州知州期间,在山东邹县东北的四基山西麓发现了孟子的坟墓,随即派兵看守,写奏章上报朝廷,极力建议建庙祭祀,并请求资金援助,他的奏章很快就获得了朝廷的恩准。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朝廷又赐兖州知州30万两白银增修墓庙,购置祭田。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朝廷动用了大批财力物力将孟庙迁移到了邹县城的南关。元代朝廷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以后各朝代不断增修扩建孟庙、孟府、孟母林。现存的孟庙建筑是清朝康熙年间地震之后重新建造起来的。
古木参天绕古祠,遍地丰碑满壁诗的孟庙,平面呈长方形,前后五进院落,占地约为2.4万平方米。孟庙的主体建筑以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庙内有各类殿宇64楹,碑亭两座,古树名木300余株,碑碣石刻350多块,著名的碑刻有元代仿刻秦朝李斯的峄山碑,唐朝欧阳询的《苏玉华墓志铭》等等,等等。
孟庙前有棂星门、亚圣庙石坊、泰山气象门。棂星门是孟庙的正南门,门阔三楹,全木结构,灰瓦覆顶,斗拱飞翘,雕梁画栋,色彩绚丽。《后汉书》里记载:“棂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棂星。”孟庙第一道大门以“棂星”命名,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圣如天之意。游客们走进棂星门,来到孟庙第一进院落,就能看见东西两边院墙处各建有一座互相对称的木坊。东面的名是“继往圣”,西面的名是“开来学”。意思就是“继孔子以往,开儒学之来”,以此赞誉孟子对儒家思想传播的功绩。
亚圣庙坊,是孟庙的第二道门坊,全石结构,三开间,四根擎天八角石柱。每根石柱两侧有石鼓夹抱,顶端置宝瓶、莲托、祥云。坊额正中题有“亚圣庙”三个贴金大字。游客们穿过亚圣庙石坊,进入孟庙的第二进院落。院落里砖铺甬道,两侧是古老的苍松翠柏,那些古树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依然还是枝干挺拔,郁郁葱葱,引人入目。院落西侧有一座“金大安三年铁钟”,钟高2.4米,口径1.4米,腹部铸有“重臣千秋,皇帝万岁”八个大字。
泰山气象门,原名仪门,是孟庙的第三道大门。泰山气象之名取自程颐的“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之语。门前有两株银杏树,遒劲挺拔的树干,多少年来一直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轮回。游客们越过泰山气象门,走进孟庙的第三进院落。院落里有左、中、右三路。中有承圣门、亚圣殿、寝殿;东有启贤门、启圣殿、孟母殿;西有致敬门、致严堂、祧主祠、焚帛池。东西两壁分别建有“知言门”和“养气门”,二者均取意于《孟子》第七篇中的“淫辞知其辟”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句。
清朝以前,棂星门只有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举行祭祀孟子大典,或者是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拜谒孟庙之时才打开大门,平时闭门不启,以示严肃庄重。“知言门”和“养气门”是人们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这二个门直通孟庙外面的东西两条街。此院北壁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圣门是孟庙的第四道大门,建于台基之上。承圣是对孟子的评价,赞扬孟子是儒家学派的正统继承人。三进院内承圣门东侧,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外观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富丽堂皇,亭内放置清朝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御书“御制孟子庙碑”一幢,世人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
亚圣殿,游客们走上石阶,跨过承圣门门槛,来到第四进院落,甬道正北,露台之上是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殿为七楹,高17米,进深20.48米,横宽27.7米,是一座金碧辉煌、画栋雕梁、重檐飞翘,绿色琉璃瓦覆顶、重檐歇山式宫殿型建筑。亚圣殿是历朝历代祭奠孟子的殿堂,也是传播孟子儒学思想的地方。大殿四周环立26根八棱擎檐巨型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下以石鼓为础,鼓下又以石刻覆莲作承托,是宋代建庙时期的原物。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三个楷书贴金大字,四周环绕以精雕的5条金龙。殿正中楣之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为乾隆皇帝手书。游客们进入殿内,抬头仰视,正中雕龙贴金神龛之内的孟子彩色坐像,头戴九旒之冕,身着九章之服,手执镇圭,神气清朗,庄重安详。神龛上部悬一“守先待后”匾额,为雍正皇帝手书。殿内东侧,神龛之内供奉着孟子弟子利国侯乐正子的塑像。人们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就会有一种肃穆之感,继而生出一种景仰之情。
亚圣殿前,露台之下,甬道东侧,有一口古井叫天震井。井畔石栏,是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天震井井旁碑刻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庙前演戏,忽日中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陷有甓甃圆痕,熟视乃井也”。“十二年为修庙之用,额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从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孟尚锦识。”东西两庑位于亚圣殿前,甬道东西两侧,为左右对称式建筑,各七楹。是供奉孟子弟子与崇孟有关的先贤先儒的场所。
亚圣寝殿紧靠亚圣殿之后,有高筑甬道同亚圣殿后檐台相连结。殿原名为“邾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后来增修孟庙的时候改为“寝殿”,成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露台和甬道之上有三棵古桧树,是北宋宣和年间种植的,距今已九百年的历史,现在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
启圣殿,是供奉孟子父亲启圣邾国公的殿堂。位于孟庙第四进院落,东路启贤门内。孟子父亲名激,字公宜。殿正中神龛之内安置着冠服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的塑像。
孟母殿,位于启圣殿之后,有高筑甬道与启圣殿相通,是供奉孟子母亲的殿堂。孟母,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感人的事迹早就被世人编入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
西路,穿过致敬门是一所方形过道小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留下的诗词题咏。小院北墙“斋戒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叫致严堂,取意于“祭则致其严”,即严肃、诚敬之意。
焚帛池,位于孟庙寝殿西侧,是一个独立小院。院的东南向东有一个小门,与亚圣殿院相通。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之后,就在这里焚烧祭文,慰告祖先们的在天之灵。
时常冷冷清清,偶尔热热闹闹的孟庙门房院落,多少年来就这样无言有形地向世人阐释着博大精深的亚圣精神。尤其是当今社会,“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精神面貌渐渐换颜一新。
三
“邹城南去有名祠,遍地丰碑满壁诗。”这两句诗,是古老的孟庙里碑石林立的一种生动写照。孟庙里共有碑碣石刻350多块,为宋、元、明、清历代所立。从内容上分,碑文有诏封、祭祀、题咏、捐资纪德、孟氏族谱等;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
孟庙东路,启贤门至启圣殿甬道两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碑林历经了800余年的风雨沧桑,留下了汉唐、宋、金、元、明、清的各代佳作。这里的每一个石碑都有一段或几段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每一个石碑都是一首诗歌,每一个石碑都是一篇美妙的文章,每一个石碑都已经充满了灵气。
圣诏褒崇孟父、孟母封号之碑,位于圣启殿前甬道西侧,龟趺蟠首,碑文以蒙、汉两种文字记载。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加封孟父为邾国公、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的圣旨,为制诏中的杰作。
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碑身镌刻两种文字。上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为汉文对译,是孟庙最为珍贵的碑刻之一。这个碑以铭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献,俗称八思巴文。这种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汉族文化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元朝灭亡之后这种文字就不再使用了。
邾国公祠堂记碑,位于启圣殿甬道东侧,记载了孟子父母被封为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后,邹县官吏修建邾国公祠堂的经过,颂扬了孟子父母教养亚圣的功绩。
孟氏宗传祖图碑,位于启圣殿前廊下东侧。两面各以图画形式刻着《孟氏宗传祖图始末记》和《孟氏家谱序》。
走出启贤门往西,康熙碑亭东侧,有三幢碑:孟母三迁祠碑、孟母断机处碑、子思子作中庸处碑。
孟庙中现存最大的一块石碑“御制孟子庙碑”,存放于康熙碑亭内,由碑额、碑身、碑趺组成。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碑趺是由一个巨大石雕,狮头、龟背、鹰爪、蛇尾四种动物的特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的石碑,颇耐人寻味。据徐应秋说,此兽叫“霸下”,又叫:“赑屃”,传说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温顺,喜文好负重,力大无比,故常用来驮碑。
亚圣孟子赞碑,位于乾隆碑亭内。碑文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亲笔御书,高度赞扬了孟子爱君泽民、拯救人心的功绩,评价孟子的一生是功在天地。
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碑,位于致敬门东侧。“功不在禹下”语出韩愈《与孟尚书书》:“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孟子坚持儒家正统,功劳可与制水的大禹相提并论。这是对孟子的最高评价。
仁廉公勤官箴碑,位于致敬门门廊内西侧。碑为方柱形,无额,四面刻字。碑文以凝练概括的语言阐明了公正廉洁、勤政为民、廉勤自律是为官者最重要的人格品质。
致敬门内是一方形小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时所留下的诗词题咏。
集王羲之书《邹县重修孟庙碑记》,位于致严堂院门前西侧,碑身刻行书碑文15行,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孟庙里的这些嵌刻着历史的碑文,在悠悠的时光里熠熠生辉。这些历代石碑题咏,可谓名人名篇,繁若星辰。这些年来,每当我来到孟庙里用双手轻轻抚摩着那些石碑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见了古代的石匠们,聚精会神的一只手拿着铁锤,一只手拿着铁凿子,在火星四溅中雕刻石碑的特写镜头和工作情景……
四
“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
前几天,陪着几个外地朋友到孟庙去玩,尽管我在邹城生活了几十年,去过孟庙无数次,但我知道自己对孟庙的了解并不算多,对孟庙的认识也挺肤浅,跟朋友们解读不了孟庙,走到孟庙大门口的时候,我就请了一个熟悉的导游先生领着我们几个人一起逛孟庙,由这个导游先生给朋友们讲解孟庙,让朋友们认识孟庙、了解孟庙,品读这个举世闻名的古老孟庙。
昨天在家里,我用了几乎一上午的时间在电脑里查阅了一些有关孟庙的资料,整理出了这一篇没有什么新意的枯燥文字,其目的,不外也就是给自己人生的旅途上留个念想而已罢了。
孟庙里有各种树木430多株,多为古老的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古树点缀其间,使孟庙里一年四季都充满了绿意。这些古树名木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雷电和兵火战乱的侵袭、摧残,但到现在,一棵棵的依然还是枝干挺拔,苍郁茂盛,生长得恣意盎然。这些古树名木不仅为宏伟壮观的孟庙增添了绚丽森然的色彩,而且使古老的孟庙增加了历史的凝重感。这些古树四季长青,形状特殊而别致,如虬如龙,如兽如凤,千奇百怪,姿态各异,而且还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古柏抱槐。孟庙东墙外有一排苍郁的古柏,拔地参天,姿态万千,颇为壮观,最南端有一棵古槐树,它优哉游哉地生长在一棵古柏树的大树干当中,这两棵古树不知何年何月长成了一体,它们俩紧紧相抱,犹如母子情深,又似夫妻意长,情趣盎然,耐人寻味,令人琢磨和遐思。导游先生跟我们说:“这棵古柏抱槐树栽种于元代,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相当罕见的双树寄生的一大奇特景观。”
藤系银杏。在孟庙的斋戒门内、致严堂前,有一雌一雄两棵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其中一棵银杏树被一棵古老的紫藤旋转曲折缠绕着树干,紫藤一直伸展到树顶。这棵古老的紫藤苍劲盘曲的枝干如虬龙百折,逶迤起伏,腾空而起,煞有气势。导游先生跟我们说:“每年的春季,紫藤花开,如串串玉坠,别有情趣。到了秋冬时节,银杏果实累累,米黄色的扇形树叶随风起舞,装扮得孟庙更加古朴典雅。”
桧寓枸杞。在孟庙的寝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桧。奇妙的是其中一棵古桧颇为奇特,树顶干枝造型极像“鹿回头”,而且在树干之上的鸟洞中寄生出数棵枸杞,枝繁叶茂,令人叫奇。导游先生跟我们说:“《三迁志》里记载,这3株古桧是北宋宣和年间栽植的,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孟庙里最为古老的树木之一。每当夏秋之际,碧绿的枸杞叶簇拥着红红的果实,迎风摇曳,妙趣横生,煞是喜人。”
洞槐望月。在孟庙的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棵古槐,古槐的树干已经枯朽,可树皮上又生长出新的树干,长势旺盛,高大茂盛。裂开的树皮顶端与树干相接处,形成一个直径约1米的大圆洞。导游先生跟我们说:“这颗槐树栽植于唐代,比孟庙的历史还要长。每当深夜有月亮的时候,明月便从槐树的洞中透出来,景色很是迷人,颇有古雅奇趣。”
孟庙里的古木成林,拔地参天。它们以斑斓的色彩勾勒着岁月的年轮,它们用绿色的生命编织着人类能读懂的传奇故事,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着孟子的思想境界,它们以万千姿态缔结着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情景。
多少年以来,别管什么时候,游客们到了孟庙,尤其是读过《孟子》一书的人,观赏着这些姿态奇异、气势雄伟的古老树木,置身于这种肃穆森森的环境当中,看着这些古树凌霜不凋的秀色,坚贞独立的气概,脑子里便会油然地联想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千古名言,心潮不由自主地就会澎湃起来……
孟庙里还有一大奇景,那就是有几千只苍鹭常年居住在些古树上。它们时不时地伸着长颈,扇着双翅,发出一两句哇哇的叫声。苍鹭的鸣叫,往往能令游览孟庙的人们浮想联翩。这些本应该徙居在沿海沙洲、河口或者内陆河流、湖泊、水田等地的候鸟,为什么选择了孟庙?它们是什么时候来到孟庙的?它们究竟要在孟庙里还要居住多久?恐怕是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导游先生跟我们说:“这些苍鹭以鱼、虾、喇蛄、蜻蜓幼虫、蜥蜴、蛙和昆虫为食物,它们天天到附近的唐王湖、孟子湖和尼山湖去捕获食物填饱自己的肚子和抚养后代。”
那天下午,我们几个人在孟庙里一边听导游先生的讲解,一边观古树,看苍鹭,听松涛,闻鸟鸣,不由自主地就都各自进入自己的梦境当中去了。
五
孟府,亦称亚圣府,位于孟庙西侧,孟府、孟庙仅一街之隔,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占地2.1万平方米,始建于宋代,迄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孟府布局严谨,前后七进院落,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以主体建筑孟府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是我国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衙宅合一的贵族庄园之一。
孟府大门,面阔三楹,硬山式全木结构。一对精雕石狮子坐在大门左右,昂首挺立。门阶两侧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黑漆大门上彩绘约2米高的门神。门楣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亚圣府”三个贴金大字。
游客们进入孟府大门,是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砖瓦小房,是当年差役和守卫人员的居住之处。院正北为礼门,门洞为三启,正中两扇彩绘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两侧的四扇,彩绘着执笏的文官形象,显示出孟府一派威严煊赫的气势。礼门正中门楣上横书“礼门义路”四个字,取意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游客们越过礼门,可以看见一座独具风格的屏门,仪门。过去仪门平时紧闭,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重大祭祀或喜庆活动的时候,方才在鸣炮声中徐徐开启。封建社会里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这样建造,是一种等级地位的象征。
孟府大堂位于第二进院落,为孟府的主体建筑,建在仪门北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之上。大堂面阔五楹,明镜高悬,正大光明,是孟子嫡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官员、处理公文、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大堂台前甬道两侧,有两棵数百年遮天蔽日的古桧,几丛亭亭玉立的翠竹,给人一种幽深雅静的感觉,在这里静坐能感觉到灵气,在这里漫步异常舒心。大堂内正中,是高出地面的木制暖阁,内设公案,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签筒、印盒。暖阁两侧陈列着肃静、回避、伞、扇、旗、锣等各种执事和世袭翰林、五经博士等红底贴金大字的官衔牌,以及黑红棍、皮鞭等刑具。大堂外,露台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这里完全是仿效皇宫的格式,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大堂西侧见山堂前有一个玲珑精美的太湖石。一面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手书诗,一面刻有清代书法家、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的手书诗文。
大堂之后是孟府的内宅部分。有一禁门,也就是内宅门,与外界相隔。古代时,这个门戒备森严,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内。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主建筑世恩堂,面阔五楹,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处。东西两侧,各有配房三楹,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恬静幽雅,古朴别致,是孟府收藏日用礼器的内库房和管帐室。
世恩堂后为赐书楼,位于内宅的第二进院落,是两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筑,是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
赐书楼后为五进院,也叫后上房院。有正房九楹,东西配房各三楹,是孟氏亲族居住的地方。西跨院是孟子七十三代嫡孙孟庆堂居住的地方,是一组古老的四合院。三迁书院,清道光年间,孟子第70代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在这里办学,招收孟氏后裔子弟学习,后来逐渐荒废。
孟氏小学楼创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招收孟氏后裔入学,当时授课内容只读《孟子》,新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均采用当时小学课本。邹城市政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孟子儒学思想,如今在孟府里设立了习儒馆。习儒馆是山东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各界人士、中小学生在这里进行修学活动,聆听专家学者传授儒家文化,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领略儒家文化中的谋事、做人、为政之道。
六
孟母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柏园林,位于古城邹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环山而建,山林合为一体,整个墓地占地578亩,林内松、柏、桧、楷、槲等各类古树数以万计,古木苍翠、浓荫蔽地,林内墓冢累累,除孟母和他丈夫孟激的墓之外,历代孟氏子孙死后也都葬于这座墓林之内,数得上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 孟母林在50年代就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国家又拨款建起了坚固的围护林墙,典雅古朴的三楹林门,人们在数里之外即可遥见。
孟母林南路有一条长约百米,宽约四十余米的林道,两旁有立马、卧羊及松柏,那些古老的树干有的成了空心,但枝丫上却生长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林道的尽头是祭祀孟母的享殿,三楹殿室由一道高大的红墙围绕在正方形的大院之中,殿内安放着孟母牌位、供桌、香炉等等祭器。游客们走出享殿院往西行走五十多米,有一个高高隆起的大土丘,便是孟母墓。墓高9米有余,底圆长达二十多米,墓前排列着元、明两代祭祀孟母而立的御碑及石桌、石鼎、石凳、石瓶等等石雕,正对墓堆的石碑上,镌刻着十一个醒目大字:“亚圣孟母端范宣献夫人墓”。
孟母墓西北大约十多米处,是孟仲子的墓,墓前除有石桌、石炉等墓地设置外,还有一块刻着“新泰伯孟仲子墓”的石碑,再往西北走一段路,就是孟子四十五代孙,被封为中兴祖的孟宁墓,墓碑是元代立的,上面刻有记载孟氏家庭繁衍情况的“世系之图”,有“元代至顺四年”字样。
历代黎民百姓传颂着孟母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她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她树碑修祠,后人把她和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岳飞的母亲岳母、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口诵“三字经”,重走当年孟母三迁之路,寻觅断机教子故事的源头,体悟着这位伟大母亲的教子情怀孟子生活在“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百家争鸣时代,他师承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政界人物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方才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才得以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被人们称为亚圣。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母作为一位女性,她的伟大之处不只是“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而是数十年如一日,注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约礼等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她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们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也给今天的母亲们带来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