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看破
一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看来参禅悟道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我也来悟一悟,看能不能看破。
释迦牟尼在《佛譬喻经》中说: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的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旅人正在疑惑思考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随着一只大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这只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 旅人竟跑到一座断崖绝壁的顶上。在毫无办法之中,幸好断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发现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于是旅人便毫不犹豫,马上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然而这只老虎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离,可以想象到它是如何的懊恼,而在崖上狂吼着。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荫,终于救了宝贵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底不 可测的深海,怒浪澎湃着,而且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等待着它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处出现了两只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交互的开始啮着藤蔓。旅人拚命的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有逃开的样子。而且每当摇动一次藤蔓时,便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这是从枝上筑窝的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于蜂蜜太甜了,旅人完全忘记如今正处于危险万分的死怖境地,而享受着蜂蜜……
仔细读来,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仿佛现代派作品,充满隐喻和哲理。我仔细阅读经后的注解,大意是说人在这个世界上,匆匆如如一个过客,在无尽寂寞的人生路上慢慢行走,家族、亲属、朋友......一个个先后离去,变成路边的白骨。过客看见死亡,感到疑惑,痛苦和恐惧,但是死亡就像一只凶恶的老虎,虎视眈眈,随时都会夺去过客的性命。过客在逃亡的路上,遇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这些美好的东西,他在这些美好的东西上得到了片刻的安静,自我安慰着:我还不会死!于是享受起食、色、财、荣誉、睡欲这些如蜂蜜一样甜美的东西。可是白天和黑夜就如同两只老鼠,昼夜不停地啃噬这根救命的藤蔓,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最终藤蔓断裂,再无逃离的希望,只有掉入有着贪嗔痴三条毒龙的地狱。
佛经中: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我想佛说人生真相,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旅人,天地间孤独而寂寞的过客,上有死亡在威胁,下有地狱在等着。只有看破这人生的无常,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抓住救命的藤蔓,勇敢超越,勇敢进取,才不会掉进欲望的地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要想超脱,必要放下,放下贪嗔痴念;要想放下,必要看破,看破宇宙人生真相。可什么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感悟,我觉得矛盾统一和因果轮回就是宇宙人生的基本定律。无边宇宙,既有不断生出恒星的星云,也有不断吞噬恒星的黑洞,犹如地球上的万物,不停地生灭着。从无到有,有又归于无。世间上既有物质,也有反物质,既有阴也有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既矛盾着,又统一着。如果只有矛盾没有统一,日月星辰都会飞散;如果只有统一没有矛盾,日月星辰就会粘在一起,最后消失。万物无不如是,相生相克,没有穷尽。
那因果轮回定律,似乎也说得通。晴久了干旱,雨下久了涨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于是便有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因果轮回理论。试想,如果宇宙没有因果轮回,哪有什么公平可言呢,那世界上只见弱肉强食,刀光剑影,还谈什么和谐呢。这样的世界,这样的宇宙,会长久存在吗?人会生老病死,宇宙中的万物也会成住坏空,其实这就是一个轮回,宇宙中的东西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只是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而已。我们的生死,不过是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外一种状态,就像冰、水、云、雾、水蒸气,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总体上来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啊,仍在地球上,不断轮回着、变化着,没有穷尽。既然水如此轮回,那么人和动物会不会也在轮回?
释迦牟尼在思考中参透了这种轮回,并在一念不生一念不灭的空性状态中关照到这种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六道轮回。并把前三种归为三善道,后三种归为三恶道。除了人和畜生,我们肉眼得见,其余众生,我们很难见到。即使偶尔见到,也只像是心中幻像一样。但民间的巫师,据说有鬼眼的是可以看见的,那些像水蒸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的众生,居然如我们一样生活着,有着貌似真实的血肉之躯,各种欲望,也生老病死着。但他们可以在我们的房子,甚至与我们迎面而行,从我们的身体里穿过,就如我们的身体是空的一样。
有一个系列照片,非常有意思。镜头从百亿光年开始,慢慢拉向千万光年,十万光年,直到人体手上的皮肤,再到皮肤里的细胞,又把细胞放大无数倍。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亮依次进入眼帘,后人体的细胞,细胞里的原子、电子慢慢呈现。人体内的原子和电子构成的小宇宙和我们肉眼看见的大宇宙何其相似,一样繁星点点,一样美丽神奇。最后作品下留下一句话:我们看见的宇宙是在我们的体外,还是在我们的体内?的确引人深思。原来我们的身体,也全息了整个宇宙!
佛说:万法空性。《金刚经》末尾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说:“当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是告诉我们看破与放下的妙法。
二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通常听别人说看破红尘,也恐惧这种看破红尘。自小耳闻目睹,觉得看破红尘就是出家做和尚尼姑,那些和尚尼姑没有家,亦没有妻儿老少,每天只知道拜佛念经,晨钟暮鼓,有甚趣味!待到接触佛法,阅读经典,原来这佛法本没有出家在家之别,看破红尘,原没有红尘可看。真佛无相,真经无字。许多人本来想获得解脱,却不经意被佛法所困,成了佛的奴隶。也常见芸芸众生,常到庙里求姻缘子嗣,升官发财,念念执着,声声贪爱,他们真能心想事成吗?佛菩萨会帮助他们吗?一代名僧南怀瑾云:“斗利争名滚踏行,红尘百丈舞升平,逛庙烧香贪富贵,宝鼎真经几个听!”可见苍生难度!释迦牟尼佛在世说了49念法,最后彻底否定自己说了法。并说认为自己说了法的就不是佛弟子。如此悖论,叫人叹为观止!佛法是手指,见月忘指!佛法是渡船,渡河弃船!这无异于当头棒喝!欲想成佛,必须心中无佛,应无所住生其心。不执着于空,不执着于色;不执着于有,不执着于无;不执着于善,不执着于恶......消灭分别心,妄想心,才能见到自性。六祖惠能在见到自性时欣喜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有一佛偈云:红尘本来未曾有,贪爱之心生红尘。尘不迷人人自迷,迷悟只在一念间。犹如梦中般般有,醒后方知假当真。人生一世空悲喜,生死何曾带一文。无常二鬼司其便,一气不来悔痛心。劝君早日梦中醒,成佛作祖是自心。清净之地无方寸,红尘净土本庄严。世事是事即是我,无我无事世事无。相来万法从心起,无心万法从何生。想做清莲爱淤泥,淤泥能生净莲华。五无心人(探道人)有诗云:无门无派无心肺,无国无教无心人;无有权威无圣人,无有宇宙人与我。读后亦是烟火尽灭,身心俱轻。佛说明心见心,识心离相,非红尘被你看破,是世人之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的真心,见染着了世俗迷惑等种种破与破的邪见,故有生死种种无常颠倒。
并无红尘可看以破,怎说看破红尘!可见是世人误解了佛法。何谓红尘?
“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佛教只说“六尘”。“看破红尘”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唐.李白《相逢行》说:“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唐. 杜审言《泛舟送郑卿入京》云:“行舟萦渌水,列戟满红尘。”唐. 陈子昂《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云:“日落红尘合。车马乱纵横。”宋. 晏几道《生查子》云:“红尘陌上游,碧柳堤边住。”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是指世俗的人间繁华景象。 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泛指人世间; 尘,是车轮滚过尘土飞扬,代表繁华和不净。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只有看破,才能放下。看破是无所住,放下是生其心。看破放下其实是一回事,没有看破,哪有放下?
看破放下了就会心中无事。俗话说:心中无事天地宽 。到处都海阔天空,自由自在。看破放下了就会心中无物,“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林的穷山恶水,毒虫猛兽,都不能使你烦恼;市朝的繁华喧嚣,人来人往,都不能让心动摇。就没有了富与穷,贵与贱的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解脱快乐了。人的烦恼,其实就来自于自己的分别心,善恶、好坏、美丑......如不分辨,哪来烦恼?听那中央电视台说小品相声的名家经典名言:什么是幸福?就是我吃肉,看着别人啃骨头!这样的分别心,岂不自寻烦恼。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你富,别人比你还富;你官大,别人保不准比你官还大。这样的心态,怎能解脱。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无法看破;而有的人天生就有慧根。有一则小故事,是说一个九岁的小孩看破红尘,说服禅师要求出家。这个小孩叫亲鸾,剃度他的高僧是慈镇禅师。
亲鸾说:“我虽然只有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要与父母分离?所以,我一定要出家,探索这些道理。”慈镇禅师说:“好!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为你剃度吧!”亲鸾却说:“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究是年幼无知,我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年纪这么大了,你也不能保证是否明早起床时还能活着吧?”慈镇禅师听完,不禁拍手叫好,满心欢喜地说:“对!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无常人生,无常变化,思在未来,却要行在当下。说得真好啊:人生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谁也料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今天你腰缠万贯,一夜之间就可能负债累累;今天你高居庙堂,明朝就有可能远走他乡;今天你合家欢乐,明朝就有可能妻离子散。明天和无常哪一个先来?谁都说不准。重要的是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没有当下的奋斗,哪来辉煌的明天?看破其实是一种进取,世事洞明,生死看破,宇宙人生真相了然于心,就会抓其紧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办了。学习,工作,事业,解脱生死大事,哪一样不需要我们努力奋斗?如果看不清方向,只会原地转来转去,甚至陷进人生的泥坑里。古代出家为僧的帝皇将相也有一些,比较著名的要数清代的顺治皇帝。
他有出家佛偈云:
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叁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悔恨当日一念差,黄袍换去紫袈裟。
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举棋。
禹疏九河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将,南北荒山卧土泥。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
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每日清闲自己知,红尘之事若相离。
口中吃的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
莫当出家容易得,只缘累代种根基。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顺治真实看破了红尘,皇帝也不当了,追随释迦牟尼佛去,追求那自由自在的大解脱。
四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真作假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这类偈语,无不透露出看破的禅机。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有时候亲情也需要看破,缘来缘去,聚散无常。
知义法师说了一个子书上有记载与看破放下有关系的故事:卫人有东门(双姓)吴(名)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邻居)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而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常(以前)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与向(过去)无子同,臣(我)奚足忧哉!”从这个故事看来,东门先生确实看得破,放得下,不然,怎会不忧伤呢?能这样豁达,定是一个看破因缘和生死的高人。我的师长之中,也有一个这样豁达的人。此老师现在退休多年了,甚爱喝酒,每日三餐小酒,雷打不动。他与妻子育有二子二女,子女现在大都从事教育职业。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不料一天,他的妻子患尿毒症死了,我的另一个同事闻讯赶到他家,为她料理丧事。进得门去,只见这位高人,独自打一壶酒,一盘腌豆角,一边慢饮,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同事奇怪,问他写什么。他慢慢地答道,写悼词。同事责怪他说:“人还摆在门板上,你还有心思写悼词,喝酒!”高人慢条斯理地答道:“人反正已经死了,酒是要喝的。”其淡定从容之态,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同事多次说起,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人之情,淡也如此!
子女不孝,更是多见。这是虚云大法师讲的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寡妇,丈夫早夭,她以教书赚钱抚养小儿,不但教育儿子长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国外留学。儿子完成学业后,留在国外上班、赚钱、买房子,也在国外娶老婆生子,建立美满家庭和辉煌的事业。寡妇得知儿子的成就与志愿,心中暗自窃喜,盘算著退休后,带著退休金前往美国与儿子媳妇一家人团圆。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园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含饴弄孙之乐。就在距离退休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她赶紧写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告诉他什么时候她就要飞往美国和他们一家团聚。一想到养儿防老,想到亲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国养老,不觉心中喜悦阵阵。於是,她一面等待儿子的回音,一面把在台湾的产业、事务逐一处理。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儿子从美国寄来的一封回信。信一打开,有一张支票掉落下来。她捡起来一看,是一张三万美元的支票。她觉得很奇怪,儿子从来不寄钱给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国去了,怎么还寄支票来?莫非是要给她买机票用的。她心中炫起一阵喜悦,赶紧去读信。只见信上写到:“妈妈!我们经过讨论的结果,还是决定不欢迎你来美国同住。如果你认为你对我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为两万多元美金,现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张三万元美金的支票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写信来啰嗦。”母亲读完信,老泪纵横,只觉得一生守寡,从此老年凄凉,如风中残烛,情何以堪!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退休后,想到无事一身轻,於是拿著这张支票兑换成台币,为自己规划一趟环游世界之旅。在旅行中,她见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国不同的民情,於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信上写道:“你要我别再写信给你,那么这封信就当做是以前所写的信的补充文字好了。我接到了你寄来的支票,也用了这张支票上的钱规划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在旅行中,我忽然觉悟。我非常的感谢你,感谢你让我懂得放宽自己的胸襟,让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
这世界无奇不有,亲人互相残杀,朋友落井下石,夫妻反目成仇......
世间的因缘是无根的浮萍,一切都在翻手覆手间变化。只有看破才能让自己在缘散时保持一份潇洒,留多一份淡定与从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看破,所以心无挂碍。《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如来圆觉妙
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真妄动源,初无二体。倘得实心,即妄皆真,触处融通,随机解脱。”心中无事日日闲,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闲云野鹤,万般潇洒。
李密庵 有《半半歌》云:看破浮生过半, 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廓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闱半经尘,半土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 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 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 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 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
更有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憨山大师的《醒世歌》很经典的,抄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份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强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原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红尘看破谈何易,自是悟者自悟,迷者自迷。写了这么多,我悟了吗,还是迷。日子依然过,红尘慢慢游。各位看客,你们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