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抗日剧”
关于对“抗日剧”的一些个人感受颇早以前便有了,不知怎地,最近又忽然就想到了这个话题,索性一吐为快。现在的我对“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极少关注了,总觉得太“假”、难以找到自己所期待的内容。
中学历史课上,老师让我们记住,抗日战争中国军民死伤约有3500万,只是那时年少的我并没有对这个令人心惊的数字产生太多的体会和感触。2006年3月初,疼我爱我近十六载的外公在四川病故,中考在即的我没有回老家去送别老人,母亲料理完后事归来时添了半头白发。我至今仍不忍回忆起这段往事,也是从那时起,我方才知道那种无以抗拒和挽回的“离开”这个词是何等的沉重。从那以后,我再没有用“去死”这种在如今已看似平常的话去调侃、辱骂过别人,而曾经的那个“无所谓”的数字也开始变得沉重。
3500万是怎样的数字?如今的我时常这样自问。若“送别”一个人需要七日,3500万同胞的英灵需要我们数以千年日日服丧;若一人故去十人挂孝,3500万人的同胞将使3亿之人痛哭嚎啕。我所生长的地方山东、河南皆是人口众多的大省,二省人口总和与“3亿”这个数字尚相去甚远,每思至此,眼前总会有一个画面:还乡之时不见繁华景象,家乡父老白袍无边、哭守灵堂。我垂泪难已,在有幸看过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后,我渐渐开始懂得了那个曾经漠然的数字“3500万”真正的重量。
对于如此惨痛的历史过往,我们的“抗日剧”又体现出了多少?在电视剧中,我们的英雄永远是用兵如神、屡战屡胜,哪里还能看到那些烙印着残酷和血泪的辛酸和屈辱。以弱敌强的中国军民怎会是屡战屡胜,而七十年前那些不堪回首的伤痛竟这样被当今时代的传媒人“忽略”和“遗忘”。我们相信,七十年前的中国有着《亮剑》中李云龙那样的英雄好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经历的场面应该是电影《1942》那个硝烟与饥寒中尸殍遍野、易子相食的悲惨景象。在美国人拍摄的、令无数当代中国人竞相观看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中,经历了那场惨绝人寰暴行的老者用数度哽咽的声音还原了那段让所有中国人都不忍回望的历史,“地上全是死人,我妈妈踩在血浆去废墟中找我弟弟,给他喂奶。”、“强奸我姐姐的日本兵见她不从,就用长刀把我十三岁的姐姐活活劈掉了……”
徒手撕鬼子“抗日神剧”、惨绝人寰的中华浩劫,当二者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一段历史会变得“不一样”?
“正视自己民族的历史需要勇气。”在一次易中天和王立群的对话中,我学到并牢牢记住了这句话。我们的历史不只有光辉与灿烂,伤痛和血腥会让我们更加懂得什么叫“来之不易”。正视自己民族的历史的勇气不是忽略和掩藏,需要的是承担伤痛的坚强与力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