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米粿
机米粿
来到网络时代,我们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很“传统”,不打黄元米粿不过年仍然是一袭不变的“忙年”习俗。但,黄元米粿用“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机”米粿了。
在我的老家,这样有着823户人家3325人口喏大的一个沙洲村,机米粿的作坊只有“廖屋背”老兰一家。老兰家的机米果生意是从元月6日开机的,元月8日早上,妻子叮嘱我中午饭后要去看看机米果的人多不多,因为我家的大禾米早就机好了,做黄元米粿的“灰水”也熬好了,就要瞄准时机弄得去机米果了。果然,等我中午饭后2点多钟从单位来到老兰家米粿作坊侦察一下,也许是刚开机不久,来机米果的人并不多。老兰叫我,赶紧回去拉米来机哦。等我同妻子2点多来到作坊,很快就进入“机”的程序,而且4点多就机好回家了。开这个作坊的老兰是我的老熟人,非得叫我喝一杯海王酒;记得去年来这里机米粿,他叫我整了一杯三两三。
今年,我家的大禾米不多,只有48斤。机米粿的加工费是每斤米收一块钱。机米粿的第一道工序是浸米,将大禾米放到水里泡泡、洗洗,然后装进箩筐滴水晾干;第二道工序是机粉,将吸饱水园涨涨的大禾米用粉碎机粉碎成米粉;第三道工序是将粉碎好的大禾米米粉拌“灰水”上色……“灰水”是做黄元米粿的重要角色,也还是得按原始传统的制作方法来完成的。首先要到农历的11月底或12月初的季节去深山密林中砍来黄粘柴(有黄粘藤子、野禾树子等),无须晒干就堆放在门口坪上掺入桐子壳、橙子皮等烧成黄元灰,再加上黄栀子、槐花,加开水浸烫过滤而成。第四道工序是将拌了“灰水”上了色的米饭用“蓬松机”压制成“鹅屎泡”;第五道工序是将“鹅屎泡”用饭甑加热蒸熟,然后就是最后一道工序,将加热蒸熟的“鹅屎泡”用“成型机”压榨成型——香喷喷、黄灿灿的黄元米粿就机好了。也有的农妇还遵循原来“发饭骨”的工艺,就是将大禾米在家里蒸成大禾饭,然后用“灰水”拌大禾饭上色,晾凉后在拿得去“机”,这样省掉了“机粉”、“机鹅屎泡”的工序,直接上甑加热,每斤“饭骨”收加工费0.80元。
1月11日,为了迎接县里的年终考评,又来到沙洲村曾屋集中建设点。老兰的机米粿作坊就在这个“点”旁边,我特意进去看了下,哇塞,今天来机米粿的人真多,如上面这个照片所示。毕竟,离过年不到20天了,又是星期六,机米果的农户就一定会拥挤前来的。我暗自窃喜,幸好8日那天提前机好了,否则等到人多起来,说不定又会像有的年份那样,机到深更半夜才回家。
其实,客家人每年腊月打黄元米粿的过程也是族亲聚会热闹的过程,现在机米粿了,虽然用功直接也很便捷,但心中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那“嗨哟、嗨哟”的碓臼声声渐渐离我们而去,自然就少了那特有的热闹气氛……我想,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将来,也许还会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会变成“回忆”的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笑铀
2014,01,13。
机米粿的评论 (共 10 条)
- 海虹 审核通过并说 读了,喜欢!请到我的空间点评励志文章《战友刘琦的路》,这是我的陆军战友,是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