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变迁记
母校变迁记
五十年代末,我抱着一个小板凳,光着脚丫,穿着一个旧裤衩和一个手工织粗布小蓝褂,在大姐的护送下来到本村小学,几间又矮又黑的土坯草房就是我们的学校。教室里用土坯支起几块长木板就是课桌,墙壁的上半部分被柴烟熏的黑的放光,下半部分黑里透黄。墙根,也许是由于长时间的桌凳的撞击,墙皮脱落的坑坑洼洼,裸露的石块呲牙咧嘴,有的学生干脆在石缝间挖成小洞,放石笔,铅笔和橡皮,那时我们没有文具盒,有如此放文具的地方,可让远离墙根的同学好生羡慕。
校园比较小,体操都是老师领着在大街上做。厕所是露天的,半截石墙挡着身子。卫生条件及差。
六十年代初,我高小快毕业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学校搬迁了,是一个副业加工厂子改造的。这个地方可比原学校大多了,草房也多,没有后窗,前窗是农村老式木格子窗,高年级用上课桌凳了,是学生自己带去的,高低窄宽不一,低年级用的还是木板案子,院子也大多了,靠一头安上了一个木板篮球架算是操场。厕所不是露天的了,据说是羊圈改造的,窗子是解放前独轮车的大木轮子,不漏雨,显得好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荒唐的岁月。国家重视教育,随着这股春风,我村新建一所学校,在村头一块宽敞的地方,盖起了四排瓦房,全镶着明亮的玻璃,里边墙壁雪白雪白的,毕竟当时的农村条件差、标准低,质量也高不到哪儿去。高年级用上了双人课桌,低年级用的是水泥制课桌和纸浆课桌。更让学生兴奋的是学校有了一个大操场和一架脚踏风琴。
九十年代末,一个全社会优先发展教育的大气候形成了。在镇党委的统筹规划下,两处联办中学合并,建起了一处较高标准的中学。投入五十余万元,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楼,各功能用室是历史上第一次齐全配置。桌椅,实验仪器,音乐、美术器材等均按标准配置。电化教学更客观,大彩电,录放机,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校园设计优美典雅,融文化、教育与美化、绿化于一体,陶冶着学生情操,学校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国家兴则教育兴。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春风拂面,无限惬意。虽然离开了母校,但母校三迁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尤在眼前。
母校变迁记的评论 (共 6 条)
- 海虹 审核通过并说 读了,喜欢!请到我的空间点评励志文章《战友刘琦的路》,这是我的陆军战友,是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