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战地秀才--王传新参加抗美援朝的回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听到这雄壮有力的旋律,依然使平阴县新博士村王传新老人激动不已,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当年穿梭于抗美援朝战场炮火中的情景。
这位曾经参加过解放上海、朝鲜上甘岭、金城反击战等战役的老复员军人,为了履行连队文书职责,经常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搜集整理战斗中的英雄事迹材料,为战士们评奖立功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战地秀才”。
王传新老人于1949年参加了革命队伍,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随部队进入了福建惠安县驻防海防,一住就是三年,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工作任劳任怨,成绩显著,于1950年加入了中共共产党。
1952年部队大整编,他所在的25军撤销,被被编入24军74师222团重炮连任连文书和文化教员,归属政治部门调动任用,是连政治指导员的助手。部队整顿结束,立即开往抗美援朝第一线。
入朝时上甘岭战役刚刚结束,当时在前线的是志愿军15军。1953年初,王传新所在的24军上去与15军换防,并在那里坚守了7个月,部队对面是联合国军的土耳其部队。当年7月,他所在的24军为了备战金城反击战而撤下上甘岭。此时,他也被调到团后勤担架连,仍然担任连文书和文化教员。
部队积极备战金城反击战,这是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因此敌我双方孤注一掷。战斗刚刚开始,炮火就非常的猛烈。当时他们团的主要任务,就是攻下战役区域内最高的两个山峰杏亭里西山和竹子洞南山,这是这次战役区域内的咽喉,只有被志愿军部队控制住,敌人就会全线崩溃。志愿军战士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按计划攻下了这两个山头,后续部队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向南追击了5公里后,接到了原地布防的命令。战斗开始后,前线的炮声密集、敌人飞机呼啸着扔着炸弹,听说美军的精锐第7师也上来了,战斗非常激烈,伤员越来越多。王传新所在的担架连到前线的600.2高地集结待命,冒着密集的炮火前去抢救伤员,将伤员抬下来先送到团包扎所,简单处理后再由地方组织的担架队送往后方医院。他则按照连队首长的命令,在抢救伤员的战火中,搜集整理战士的立功资料。在去采访一位战士的路途中,一排炮弹在他身后爆炸,蹦起的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头上,因为战事急迫,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穿梭于战火里,坚持完成了战士立功材料的搜集整理和上报,得到了连首长的表扬。在部队评奖立功中,荣立了三等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战役结束后,王传新被调到志愿军警卫三团通讯连,仍然任文书和文化教员。由于苏联在安东的防空部队回国,他所在部队奉命前往接防,此时他又被调往探照灯团指挥连,仍然任文书和文化教员。
我国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后便复员回家,被安排在小学当教师,不久又回到驻扎在新疆的部队,到奶粉厂任出纳,过了一段时间,回到了老家务农至今。
当年的战地秀才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在党和政府的照顾下安度晚年,当年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疤及三等功受奖证书则成为他最珍贵的回忆。
(根据本人表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