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尽桃花扇底风

[绿琴三叹]
箫声旖旎,他的情思随之百转千回。
筝音清越,他的眸眼随之顾盼流光。
冰绡帕似余伊人幽香,他满怀欣喜,打开手帕--是樱桃。娇艳鲜亮的樱桃红,充满生命的热烈和活力,却不沾惹一丝媚气。
而帕中樱桃,怎及唇上樱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她缓缓走下楼,难掩亦佯亦真的娇羞。她向他一笑,樱桃红绽,微露丁香颗。
从此生生世世,不改初衷,不减深情。
不管时光如何蹉跎,不管命途如何坎坷,生命的歌,只等彼此相和。
可惜戏里人生,若是如此美满,终究归于平淡。风云难测,当祸难降临,外界环境的平静被打破时,感情这东西实在太脆弱。
侯方域为阮大铖陷害,不得不远逃投奔史可法去了。从此,“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他在前方做军机参赞,以天下为己任,一心尽忠南明,将儿女私情深敛于心底。感情像蒲苇般于心海深处悄然生长,柔韧如丝。
她在南京守着媚香楼,任筝闲琴住,笙停箫歇,不愿下妆楼一步。冰弦尘染,可她心中自有一份清净洁然。那是为他而设的留白。
他不知,她拒嫁权贵不惜自毁花容撞破额角,血染纨扇,点点殷红如桃花盛放。
她不知,他重回旧地见燕子楼空红绵粉冷,泪落泫然,重重心事若铅云遮空。
满树雀喧,一墀苍藓;燕泥点点,湘帘半卷。花楼酒榭,化作雨井烟垣。冰肌玉骨,只恐红肥绿瘦。
空羡煞,双栖紫燕。何处觅,桃花人面。
但我不想说这是爱情。
那男子自怜自艾,心中感念最多的是香君对自己的忠贞不渝---他喜欢的是,她把他当成唯一的天。
那女子深锁重门,只因侯方域是梳拢她的第一个---她坚守,不是因为那男人自身,而是因为他是她第一个男人。
这是爱情,还是“从一而终”。
爱情除了身体上的依恋,更多的是心魂的依偎相守。如果真的去寻找侯李两人情意相投的根由,便是,忠于大明,痛恨魏党。
---这不像是爱情故事,而更像是"阴谋密计”。(咳咳,是《纪念刘和珍君》里提到的‘’阴谋密计”,。想念陆老师)
香君之忠于方域,如冠带之忠于冕旒。
桃花扇美到妖娆,仿佛在以一个魅惑的声音询问:难道你们还不如一闺阁弱质么、从一而终!
[悲歌未彻]
重逢。在祭奠崇祯的道场。心神不定,回眸间正碰着彼此眉眼。
无语。取出桃花扇来同看,全不顾法师面前。
法师怒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看到这儿的时候就想起一句话,‘’皇帝没了我们给谁磕头去”。
《桃花扇》里有太多的责任太多的道义---它在讲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的一致性,而留给个人情感的空间,逼仄微渺。
它是不是在讲,“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安定的生活需要社会的稳定,需要专制政权。
而仅仅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还不够,它还必须能持续地运转很久,以保证原有的秩序不被破坏。
所以,从一而终。殉难高尚,变节可耻。
所以奸贤浊清一定要分得清明。
可是真的如此不可回环么。
私德和公义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奸者未必浊,贤者未必清。阮大铖依附魏党当然不对,可是那些复社公子呢?死人妖是大大的奸臣,那阮大铖跟他混就绝对不是好东西,就可以想怎么耍怎么耍想怎么侮辱怎么侮辱了么。当年魏党打压东林,难道让东林上台就没有权力倾轧了么。
“气节伸而东汉亡,理学炽而南宋灭,胜国晚年,虽妇人女子,亦知向往东林,究于天下事奚补也。”
又想起来张巡了。死守城池,他明明知道睢阳是守不住了的,非要守要城内断粮杀自己爱妾的地步不可么?可最后城池还是被攻破了啊。白白增添了多少死去的生命。这要是搁南北朝,搞不好胜利者一生气来个屠城呢?声名比性命重要,可以理解,但是自己的声名比别人的生命重要?
清,浊,方圆之间,周转自如。想要成事的话,不能过分拘泥,也不能丧失原则和底限。
像《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理学好像也没有自己想像中那么固执,不知变通。
如果非要以一种极端,直接的方式去主持公义,要么“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要么婞直。
[故人长绝]
桃花扇底看南朝,这个故事里有太多人性的丑恶:自私,贪婪,狂妄,乖滑,无耻....
而所有这些恶,就是为了突出道义之美,虽然对这道义我只看出一个忠字。
可是不管怎么样,至少侯方域和李香君,都是忠于自己的。他们把对明朝的忠当成自己的信仰,在现实的威逼利诱下能忠于信仰,忠于自我---从这一点上看,还是挺可爱的哈。
因为这些可爱的人,所以那些早已被流光涤淡的墨迹,也能再次润泽,幽香;那些早已被时间擦去的泪痕,再次闪动,晶莹。
那些早已被光阴抛弃的文字,再次苏醒,美到倾城。
桃花扇结尾诗: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
曾恨红签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
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