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十八)——读《诗词通变新论》(2)
《诗词通变新论》还谈了写古诗的通变问题,提倡“求正容变”,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研究。
本书前言写到,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诗赋创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文律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所谓通变,就是在“音韵上要知古倡今”,在格式上要“求正容变”。即写诗既要符合正体的规则,但也不能要求生搬硬套,一丝不差。
一、关于音韵。中华诗学会主张“知古倡今” 。“平水韵”至今已七八百年了,七八百年来语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话已成为主流。如果一味固守“平水韵”,有些诗用“平水韵”读朗朗上口,但用普通话读会很拗口,这样反而会失去诗词的音韵之美。
二、 关于平仄。中华诗学会提倡“求正容变”。就是要尽可能严格地按照包括平仄、对仗等格律规则创作诗词,但也应“容变”,即在基本守律的前提下允许有破格。
三、 关于破格。格律诗的格律是美的,完全按照“正体”当然好,但格律毕竟只是诗作的形式,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抒情达意,破点格应该允许。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从格律法则上看,不仅有失黏,而且失对,不仅有重字,而且有“比肩”,然而从美学的规律上看,谁能不说它是绝妙的佳作。据有诗家统计分析,《唐诗三百首》所选的五律和五绝,破格者居多。可见,在格律诗鼎盛的时代,诗家也不是食古不化,创作氛围也很宽松,或许这也是鼎盛的原因之一。
四、诗病救治。南朝著名学者沈约提出五言诗应避免“八病”。现在一般认为住要应避免“四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孤平。孤平各家说法不一。易行(该书的编者)的定义是“在律句中平声单一被孤立者”。如:五言律句中,正句“平平仄仄平”,变成孤平句“仄(原是平)平仄仄平”,补救为“仄平平(原是仄)仄平”。七言句中,正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句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补救为“仄仄仄平平(原是仄)仄平”这种补救叫“三拗五救”。其他补救的方法还有很多。出律的诗句叫“拗句”(拗口句)。
2、折腰。是五七言律绝的上下两联之间(即二、三句之间)不黏反对,成了折腰体。即:律诗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作“粘”,违者称作“失粘”。 明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失黏也是诗家一忌。
3、三平尾。是指五七言格律诗的诗句的后三字均为平声,读起来失去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作者认为现在三平的词组已有很多,如用这些词组作诗句的后三个字,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三平尾”,提议可以突破。
4、三仄尾。是指五七言格律诗的诗句的后三字均为仄声,读起来声调短促,影响节奏。作者同样认为现在三平仄的词组已有很多,如用这些词组作诗句的后三个字,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三仄尾”,提议可以突破。作者举例毛泽东诗中也有三仄尾和三平尾的诗句,杜甫的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句。
5、押韵八戒。一戒凑韵,即俗称凑脚或挂韵脚;二戒落韵,即出韵,未依律押韵;三戒重韵,即用同音字押韵;四戒倒韵,即将一些词颠倒凑韵;五戒僻韵,即押险韵,用窄韵僻字押韵;六戒哑韵,即用闷声发哑的字押韵;七戒复韵,即用同义又同韵的字押韵。如芳和香、优和愁等;八戒窜韵,即用异意又异音的同一字押韵,如传和传。
6、相滥合掌。即在对仗句中对句和出句所用之字词义重合,主要有,同义词对举,上下两句同意。例如:“遥对远”“同漂泊”对“共苦辛”同义对举,是为合掌。如毛泽东的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对 “豪杰”即为“合掌 ”。
五、诗病与诗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些所谓的诗病,同诗的主旨意境相比只是“细枝末节”。作者引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话说“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霍松林说:“作近体诗,合律是必要的;然而忧时感事,发而为诗,倘意新、情真、味厚而语言又畅达生动,富于表现力,则虽偶有失律,亦足感动读者,不失好诗。反之,则虽完全合律亦属下品。”
六、诗词创作的辩证关系。1、立意:小不如大,2、表现,大不如小;3、思路:同不如异,套不如创。4、抒情主体:众不如个,外不如内;5、诗情传达:显不如隐,直不如曲;6、建构意像:状不如喻,密不如松;7、章法;平不如险;8、锻炼尾句:实不如虚;9、格调:正不如反。10、语言:雅不如俗。
七、作者告诫: 学会了技术,掌握了艺术。提高了认识。更重要的是:“功夫在诗外”,只有提高自身素养,开阔眼界,舒展胸怀,感悟人生,为舒发情志而作,一定会写出好诗来。
读完《诗词通变新论》一书,概况本书的一些论述,自己再琢磨一下,觉得这些论述对学写诗还是有些帮助。但用时髦的话说“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写好诗还是要多读,就如林黛玉对香菱说:把王维的五言律读上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呵呵,真如这样,我辈还敢写诗吗?管他呢,有时间就多看看古人的诗,想写就写写自己的“诗”,自得其乐,“打油诗”也有意思啊。
2013年10月22日于密云县 水岸鸿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