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长的巷》后记

2013-07-25 12:49 作者:基因清除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家乡下,有一种老式的农民,他们经历过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的肆虐,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的记忆,即使到了粮食多得吃不完的今天,家里仍备有一个小小的粮仓,粮仓里存放着一定数量的用来备荒的存粮。只有等到新粮可以进仓的时候,他们才会把这些放在仓里的陈粮腾出来,或变卖,或食用。粮仓是木制的,用木板做格挡,其实就是一个放大的柜子。粮食储存的方法也是老式的,每隔一段时间,遇到晴好的日子,就要把粮仓里存放的粮食,倒腾出来,在阳光下反复爆晒,然后再回到仓里去。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为的是有备无患。

骨子里,我就是那种老式的农民。作为一个写作好者,文章一篇篇写,不管是籽粒饱满还是干瘪,写完就放在电脑里,算是颗粒归仓。通常情况下,只有文章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有了相对闲暇的时间,我才会把这些文章翻出来,进行整理。我不靠写文章吃饭,因此,也就没有以文为生者的诸般烦恼,不需要奉命,不需要迎合大众口味,不需要讲求经济效益。这百来篇二十余万字的文章,就是这样写成并结集的。我给这本集子取名为《长长的巷》。

我和大多数进城的乡下人一样,走的依然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老路。刚进城时,寓居在一条年代久远的巷子深处,房主是那种“先富起来”的一族。在那儿,我一呆就是四五年。我很喜欢那条巷子:幽深,静谧,平和,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我很怀念。“巷”是一个大众化的又蕴含丰富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这是我给这本集子取名“长长的巷”的初衷。

出版了散文集《远去的村庄》和《幸福或许是这样的》之后,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相继编著出版了《陪你到永远》、《老师教你写作文》、《作文这样创新》、《最美的声音》几本书。《长长的巷》这本集子里的一些文章,刚开始也只是为教学生作文而写,为某种写法找个佐证,或做个示范,有人将这种文章称之为下水作文。年龄越大,也就越爱回忆,怀旧,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当年拼命地逃离农村,想过城市生活,过上了城市生活,又觉得不过如此,反倒对农村的日子念念不忘。或许,是现实的失意,滋长了怀旧的情绪。很多文章都与此有关。当然,也有兴之所至、偶有所感之作。

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曾经和老人家拉家常,谈到以后方便的时候,给爷爷奶奶立块碑。我对爷爷奶奶不熟悉,要老人家把爷爷奶奶的生平给我说道说道,当时,忽然出现了个什么事,就给耽搁下来。没想到,就在这之后不久,父亲就与世长辞了。在父亲那一代人中,他算是硕果仅存。因此,关于爷爷奶奶的情况,再也无处可问,成为永远的遗憾。

生养我的这块土地,属于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土家族、苗族、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民风民俗特别,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这本来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为贫困落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近年来,地域文化在迅速没落和消亡。时至今日,很多人关心的仍是怎么多挣钱,使日子过得更现代一些。至于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民生这些大问题,追求的是政绩,这并没有错。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少有人关心地域的文化,任其自生自灭,无动于衷,这实在令人惋惜、遗憾。虽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有关口号,不是没有人提过。这个口号的提法,其科学性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打出这样的口号,也只是把文化看做是搞活经济的一种辅助形式,一种赚钱的手段。文化在更多的为官者的眼里,是颂扬政绩的新闻报道,是一年一度歌舞升平的联欢晚会,或是为了迎合上面某个长官文化口味的一阵风式的文化快餐。地域文化的发掘、拯救、保护和普及弘扬的工作,更无从谈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到过湘西古城凤凰,那地方如今是不少人心目中旅游的胜地。老实说,我脚下这块土地的山川风物,并不比凤凰逊色多少,但却难望凤凰之项背。凤凰之所以能闻名中外,与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化名人人文贡献分不开,更与地域文化的最大化的价值利用分不开。我感到,一个地方,即使有人文的积淀,即使有美丽的山水,即使人人富裕,如果丢失了历史文化,湮没了地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也会慢慢地迷失,变得没有内涵,变得没有特色,变得没有个性。

于是,我开始自觉地温习已经逝去的岁月,把渗透在日常生活里的那些风土人情,一点一点地从尘封的记忆里抖出来,并试着用今天的视角去观照,用散文的形式去表现。实事求是,不虚美,不隐恶,不刻意地去经营文字。因此,《长长的巷》这个集子,取材的大多是陈谷子烂芝麻,甚至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陈年霉味,不大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知道我这样做,吃力不讨好。但我更知道,如果能在我的散文里,留存一鳞半爪的地域文化,引起关注,这无疑是我对我深爱的这块土地的最好报答。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工作的艰辛不言而喻。现实的境遇的尴尬,常常叫人忧郁、丧气。尤其是年岁渐长,心力渐衰,有时难免迷失。对于出书,总是患得患失。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自个花钱自己找不自在。这是大实话。但是,我总是“放不下”。我喜欢张晓风《行道树》中的一句话:总得有人去迎接早晨的太阳。我的理解是,一个地方,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至于说,做了,到底有多大的社会价值,是不是能如愿以偿,那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了。

作为一个没有什么天分又是小地方的业余作者,对写作我从未抱什么奢望。支撑我继续写下去的一个很重要原因,那就是领导的关爱、同事的支持、朋友的鼓励、社会的宽容。我常常因为这而不安、而感动、而奋发。记得出第一本散文集《远去的村庄》的时候,因为书不大好卖,一位教英语的姓张的高中老师,自己掏腰包买了十几册,奖给了他教的学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真相。一位同事,自己并不对我写的那些东西感兴趣,但同样自己掏钱买了十来本,送给她的子侄、熟人。有一位姓孙的师范同学,我每次出了书,总是要去找他的麻烦,一想起来就难为情……

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努力地写下去,不让他们失望。只要我还拿得动手中这只拙笔,我就会把那些令我感动的人和事,一一地写出来,为自己,为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也为世间,记录下那一分分真实和美丽。

2013年7月2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55625/

《长长的巷》后记的评论 (共 8 条)

  • 浅笔抒写
  • 着墨
  • 剑客
  • 孟杨
  • 婉约
  • 纤纤柳絮
  • 昀落眉梢
  • ……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