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字缘
一
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文学。那时,文字在我眼里是神秘而又神圣的精灵。
心里憋足了劲有一天要去考文学院。然而,命不随意,1977年,就在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也是我中学毕业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改变我一生的事儿。
那一年春天,我的年仅40岁的母亲,因意外的医疗事故瘫痪在床上,与植物人不同的是,她不能动不能吃不能说话,但头脑是清醒的,喜怒哀乐都能够从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里反应出来,每当我给母亲拂去眼角的泪水,内心就会升腾一种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描绘的无助与悲伤。
母亲病后,我作为家里的长子必须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在医院护理的责任。在那段灰色的日子里,文字成为我唯一的精神支柱。闲暇之余,就是读从新华书店租来的书,押金是每本书2元,租金是每天2分钱。那时,盘山县城就一个书店,书店里的书还很贫乏,文学书不多,反映战争题材的有《桐柏英雄》、《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反映农村生活的有《艳阳天》、《金光大道》、《创业史》、《三里湾》等,还有描写知青故事的有一本叫《征途》,国外的名著几乎没有,要想看本诗集就更难了。一本书的价格就是几毛钱,但对一般的读书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刚出版的书数量有限很难买到,书店往往只能先进几本出租。记得一次书店进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好不容易租来后爱不释手,竟然不顾留下“窃贼”的骂名,更不顾及高额押金而给“密”了起来。当然,还要感谢那位负责租书且默默关注我的阿姨“网开一面”,那本书我一直珍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初中毕业了,同学们大多数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了,我因“特困”留城。
那年10月4日,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二
1978年底,我成为一名汽车修配厂的工人。我先后干过装卸工、锅炉工,后来进机关办公室做总务。不管做什么,那些我最敬重的鲁迅、巴金、冰心、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雨果、裴多菲们的名字在脑子里永远挥之不去。
那些优美的文字无时不刻不在吸引我感动我影响我。于是,在艰苦、枯燥的挣扎中,我开始尝试着进行文学创作,并报考辽宁文学院函授学习,试图从文字中得到解脱,得到快乐,虽然成就平平,但凭着一代文学青年的那份执着,有幸结识了一些非常有名的文学大家,在他们的指导下,还是有所收获,记得当我的第一首诗歌《月亮》在当时的《当代诗歌》杂志上发表,并得到阿红老师的点评,那份喜悦还真把自己当成“文化人”飘飘然然一段。
感谢文字给予我的回报,凭着一发而不可收的激情,陆续有了属于自己的“豆腐块”。我用积攒下来的稿费给父亲买了一条电褥子和一条凤凰牌香烟。父亲的脾气暴躁,对母亲却有着一份忠贞不渝的情感,他不是很酗酒,却喜欢吸烟,喜怒哀乐时都吸,是自己卷的那种旱烟。于是,他嘴里时常闪烁的那小小的亮光,成为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
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愤慨!忧郁的日子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却如此悲哀:一切终将过去,转瞬既逝,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普希金的这首小诗激励了无数人,我从痴迷地敬仰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到可以冷静地思索人生,是那些神奇的文字在默默相助,通过文字交流,我结识了许多文友、朋友、哥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台灯----无知者的摆设,求知者的太阳”,当年发表在《盘锦日报》上的“处女作”,成为我永远的生活坐标。文字渐渐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不敢想象如果缺少了文字,我的灵魂该会是多么的孤独。
四
读着别人的文字,是对心灵的净化。比如唐诗宋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的悲苦与压抑。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柳永的无奈与清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的美好与悲情。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晏小山的缠绵与风流。
还有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我们的祖辈们用文字组成的精华是冰山上的雪莲,珍贵而高傲,美丽而带着倔强的孤独。
写属于自已的文字,释放属于自己的情感,像娇艳的玫瑰,在荆棘丛中一笑倾城,那是带泪泣血的芳华。
五
1993年起,我开始从事宣传工作,成为一名新闻媒体的通讯员,每天的工作就是采访,收集信息,从那些枯燥无味的文字材料中寻找“亮点”,这其实与文学创作是格格不入的,更是被所谓“作家”、“诗人”们嘲讽的。无奈也罢,清高也罢,既然这份工作选择了你,同样也必须义无反顾地面对。
其实,文字是最真实的,只要你热爱文字,善于积累,善于发现,从那些枯燥无味的材料中,一样可以提炼出鲜活的美妙音符。
六
我根本算不上是个文化人,充其量只是个爱好文字的平凡人罢,然而文字带给我的快乐与忧伤、感动与无奈却是深沉而彻底的。
认识文字的人,不一定懂得文字,喜欢文字的人,不一定拥有文字。
有人说,舞文弄笔就是玩文字游戏。的确,现代生活,使人们不论在心里压力和工作频率上产生一些浮躁,快捷、简便是唯一的选择。于是,各种网络语言不负责任地出现了,肆无忌惮地挑衅传统的文字规律,一些熟视无睹的人任意地编造文字,糟蹋文字,更有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文字夸大事实,创造“业绩”,造成人们视觉疲惫,甚至憎恨文字。
闻所未闻,文字无罪。
文字可以是理查德手下清新悦耳的音符,也可以是随时准备牺牲的“愤怒的小鸟”。
让我们一起善待文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