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太阳---广州印象之九十
日前新闻,全市统一了户口,都成了居民身份。当初一夜之间被人为分离的城乡,步履瞒珊地探索了几十年,终于又靠拢了,成了不分你我的一家人,令人欷吁。然而地域间的壁垒仍然存在,普陀寺的佛光照远不照近,政策的阳光恰好相反,照近不照远。绝大多数打工者来自于市外省外,照样没有户口。他们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诉求,都很自觉,能够借用一下别人的太阳就心满意足了,根本不会生出把别人的太阳搬回家的奢望。
两千万人的都市,常住人口的四成是客,即使主人心肠再好,满脑袋的春风化雨,难敌客多嘴杂,也不能安枕。政策的阳光是按照人头分配下来的,没有指标的人占去了一部分,老主人就会感到冬天特别近了,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就会大打折扣,户口带来的面饼就会摊小摊薄。因此,主人就会若有若无地带了苦相,心里就会或多或少地排斥起了客人。
打工者也很无奈,自己的太阳搬不来,人家的用来也不顺手。比方说,孩子已经过了牙牙学语阶段,该上幼儿园却上不了,不是要户口就是要高价,还有就是要走很远的路程。有心者在打工者聚集处办个园子,也因资质不够,没几天就给封了。也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太阳,大家全部搬来了,岂不是万日腾空,烧焦南国了。真是这样,来一百个后羿也还不了一个清朗的天空。
怪不了这个城市,它做的够好了,在京沪广一线城市里,敢最先吃螃蟹。虽然这有特殊的原因,城乡之间收入倒挂,与京沪相比,改革的阻力较小,改革的成本也就随之降低,但能把铜墙铁壁一般坚固的城乡户籍壁垒一举打破,也足见其信心之足,魄力之大。地域的壁垒它却毫无办法,因为它只掌管了一块地域,没有掌管全局的权利。何况,它也没有把客人提为主人的义务。所以,客人的技能和体力可以照单全收,却不用发放面饼,何乐而不为。
户籍的藩篱不是地方扎下的,来自于全国的统筹部署。现行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建国初期;一九五八年一月九日,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口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怎么能够寄希望于一个城市完全解决呢?国家层面的事,应该由国家以同样严肃的法律形式加以改进或废除。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不是杞人忧天,就是心怀叵测,再不就是不肯放弃既得利益。限制人民的迁徙自由,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做法。中国古代正常年月里也没有这样干过,只有农奴制下落后的欧洲才把人捆在一个地方。
有人说户籍制度匆匆忙忙地变成历史,那么这个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也很可能变成历史,国家就很可能陷入严重的阶级对抗和动荡之中。这是欺骗世人的声音,事实上,一天立法用了三十年改革它,还叫匆忙吗?八十年代以来,迁徙权已经放开了。没有人员的大流通,就没有如火如荼的沿海经济腾飞。户口实际上只起了一个作用,就是把打工者贬为二等公民,不能享受当地城市户口簿上的附加利益。还有一个隐性的作用,若再有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把他们赶回老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人头上都有一个太阳,但阳光却是厚此薄彼,赤道附近热得冒烟,南北极玄冰难化。伟人设想的环球同此凉热,几时才能真正的实现?
社区正在搞爱我社区、爱我城市的宣传活动,我想,这个社区一大半人都是不受欢迎的客人,只能接受得了人家头发缝里漏下的一点点阳光,有什么理由要他们去拥抱整个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