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遥远的孔子,今人的快乐

2008-10-27 08:27 作者:清林秋意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生成长,不只属于生理的,还有心灵。可是,就像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偶会患些病恙一样,心灵也会患病。药物,是治疗身体病恙的,而医治心灵的良药,是手捧一本充满人生哲理和处事做人道理的书籍,慢慢品读。

读罢《于丹〈论语〉心得》,掩卷而思。这是一位纤弱女子发出的脉脉心声,然而却有着发乎心止乎情的风格,有着敢言敢诤的风骨。能于喧嚣中自辟静土,焚香品读古书,在现实中,于丹老师的精神着实令人叹服。孔孟、老庄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逐渐被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所取代,思想境界的纯洁高尚似乎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笑柄。而于丹老师却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她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的感悟娓娓道出,将灰色的孔子自然而然地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这是道德品性的一次升华,让人领略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智慧。

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花未全开月末圆”这是人间最美好的境界。人生没有十全十美,有缺憾和苦难,才会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而后感动于努力所获得的成功。常常浸泡在蜜糖里体会不出香甜的滋味,只有经历苦难才真正体会到幸福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人生,仿佛残缺一角的“圆”,只因残缺而走走停停磕磕绊绊,因而在旅途中,才得已一边行走人生,一边欣赏花香。如若苦苦挣扎着追求那残缺的一角,将“圆”修复地过分圆满,人生便会一路飞速前行,风在耳边呼哮,看不见鲜花垂柳,听不见小鸟啼鸣,来不及欣赏来不及回味,人生便匆匆而过。苍白没有回忆的一生,应该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残缺亦是一种美丽,因为残缺才让我们有了足够的机会去欣赏人性的美丽。人生本来不圆满,不然人类就没了远大的理想与幻般的追求。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也犹如高山上一颗苍松高不可攀,而于丹老师却用她聪慧的双目,把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细细解读给我们,使那些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让诲人的哲理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内心,她带领着我们超越了时空,让两千年前的圣人踱步于我们眼前,孔子,没有了圣贤的架势,慈善温和、平易近人,时时传播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让今朝的我们受益匪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读一本书,人与人在其中吸取的养料各不相同,所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不会相同,读书之人只要各取所需,选择作者用心灵感悟出的优秀之笔,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读书收获。

只因身为人母,在整本书中,我便很欣赏于丹老师所说的“非行为”。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身为父母,就要在社会中堂堂正正地站立,就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而肩挑家庭与社会两任重担的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更大的重任就是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好我们的后代,要让我们生命的延续能够独立地成功地在社会上生存。

想起中国,令人忧患的那群不能自食其力的“啃老族”,他们有许多都是已过而立之年的为人儿女者,却始终不能独立。他们不肯去劳动,工作拈轻怕重,事事瞻前顾后,怕吃苦怕受累,不会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经济,从而不能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仿佛永远要生长在父母坚硬的翅膀下,不敢经历风雨。造就了这样的儿女,罪责其实就在于父母,有些父母虽然自己在工作方面很成功,但给予孩子的爱却不是成功的爱。他们从孩子一降生,事事包揽,努力让孩子在自己温暖的羽翼下快乐生活,从而使孩子自小便丧失了基本生存的能力。其实,人生匆匆,父母再成功也将走向衰老,父母的翅膀终有一天会失去挥动的力量,可是人生的成功不可戛然而止,如何要人生的成功能够无限扩大,无限蔓延,就需要为人父母者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教育孩子,让他们在我们的成功教育下,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健康地生存。孩子不依靠父母的独立,便是我们一生的终极快乐。

读《于丹〈论语〉心得》给我的感悟很多很多,“《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一个人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打造心灵的快乐,不需要华美的雕饰镶嵌在身体的外在,而需要用一颗安宁单纯的心去享受生活。

常读书的人心灵单纯,很少有私心杂念,因着美好的书籍会使人同样想像着美好的事物。捧一本书细尝慢品吧,书中的滋味会让你烁口盈杯,余香脉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7365/

遥远的孔子,今人的快乐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