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败,在于一趣
在中国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传统教育一直主张严字当头,人们习惯认为棍棒下面才能出英才,于是戒尺就成了鞭策孩子进步的有力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种教育方式开始受到了质疑,并最终被社会所否定,随之代之而起的是人们提出了“鼓励之下出群才”的理念。但是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里却频频受到挑战。这是因为在安逸和平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娇惯,家庭的宠爱,他们对别人给以的热心鼓励却显得满不在乎,对于长辈的呵护和关爱也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面对这种情形,家长甚至是一些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似乎都感到了无可奈何,并为此而一筹莫展。在今天,随着电脑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整天趴在网上,在形形色色的游戏面前醉迷神往,流连忘返。而在学生中间,不管是在校园还是街头,常常可以见到许多孩子耳挂MP3,手拿MP4,每日悠悠荡荡,神魂颠倒,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在异军突起的现代科技文化的冲击下而有很多年轻人觉得难以有所适从。一些新生的娱乐性的学习生活趣味,常常又使的处于发育成长时期的孩子们不能正确选择,因而迷途失路,沉醉痴迷而执迷不悟,任凭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百般说教利导都无济于事。
置次歧路之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孩子天性好玩在于物趣。而孩子对于各种各样的物趣又缺乏理智的辨别和自制力,自然易于沉迷于一些游戏和娱乐性的低级趣味中,如果利导不力,纠错的不及时,很可能会使一些孩子把自己的前途葬送。这些情况已经不能不让家长和社会为之忧虑。面对现代社会产生的这些教育上的新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再用老办法来解决,如果对孩子施以暴力威胁恐吓使其回头只能适得其反,那样会使多数孩子破罐子破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应该从客观出发,科学的去认识,针对孩子的特点,人性的规律,耐心的给以指导,热心,勤心的去因势利导,把误入歧途的孩子引回到正路,让现代生活的孩子既能够自由快乐又能够积极上进,健康茁壮的成长。
孩子爱玩游戏是因为游戏中有着使孩子乐之不倦的趣味,可以调动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给以他们真切的实践追求某种意义上成功的感受。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真正地得到了体现。是游戏让他们变得能动起来,而这也正是他们的需要,他们快乐的所在。而如何让一个孩子放弃他们自己眼前感兴趣的东西,去干另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一种兴趣来代替另一种兴趣,而其他的做法则多半会徒劳无功。那么如何把一个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从网吧拉回到书桌前,把一个整天游逛在大街上的孩子能够吸引到教室中来,这已经成了当前社会,学校和家长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教育难题,首先应该从书本和教学上来思考着手,如果可以把孩子的兴趣从网吧的游戏上转移到书本中的知识上来,那么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兴趣的转移常常会带来人生的转变。而也正是因为科学和艺术能够使人们产生超乎寻常的兴趣,才涌现出了古今中外无数的科学家和艺术大师
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不就是因为喜欢玩数学“游戏”而玩出了成就,玩出了一个国际级大师。陈省身老先生在接受人们的采访时就多次谈到自己的学习,他反复提到他对数学的热爱,他把数理当做了一种游戏。正是因为他对数学有着类似于游戏一般的兴趣,才使得他的学习研究渐入佳境,而最终在数学上显得出类拔萃,成就斐然。由此而知兴趣对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就有着怎样难以估量的作用。为此我们针对当前的孩子教育不妨提出一些看法,“学习成败,在于一趣”。
而如何把教学知识游戏化,趣味化,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知识的趣味,从而促进他们深入学习专研知识,理解掌握知识,这已然成了我们当前教育在教学上的当务之急。为了能够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妨先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兴趣成为他们的第一老师,时时陪伴在他们学习的身旁,牵引,激发他们向知识的宝藏伸出自己的“拿来之手”自觉地去探究。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就应转化到如何想方设法能够为他们找到这样一位老师上面来。否则因袭传统教育,对孩子而言,那就是赶着鸭子上架,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就成了一种苦役,甚至是一种无罪服刑,“刑满”毕业,也未必可以“改造”出真才实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性在棍棒下被扭曲,学习在鼓励下奋发作为,而在兴趣中却会顺其自然,一任天成。
兴趣是一匹狂放不羁的骏马,你可以骑乘它驰骋于广袤的草原,尽情领略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碧波如海翻绿浪的草原风光;你也可以骑乘它纵横在那莽苍的雪原,感受那千里无尘净如天,万丈晶莹耸银汉的冰川雪原的奇观;你还可以骑乘它穿越那“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如雪大漠,体会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极目无城郭,云走涌怒涛,旷远雄宏的大漠奇观;你还可以驾驭它飞跃千山,跨越万水,信步于芳草如茵的园林,徜徉于淙淙溪畔。人生只要我们骑乘上自己兴趣的骏马,纵使穿行在凄风苦雨里你也会享受那自然的雨趣,而不会感到有淋漓之苦。兴趣的骐骥,只要你用心的驾驭,它就会轻松的把你背负到你理想的归宿。
人生之路那里有情趣那里就会充满游玩般的乐趣,那里也就会成为生活的乐园,那里没有情趣在那里就是乏味的滩途,你也只能在那里长途跋涉;生活道路那里有情趣那里就是处处奇观,那里没有情趣那里就是步步坎坷。
人生共情,生活一理,学习更是如此。
作为成功的范例,人生的楷模的爱因斯坦曾经不无感慨的说:“兴趣是我们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无疑是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所深刻体会到的最有效的学习研究的动力源泉吧。躬之以身,兴之以怀。兴趣对于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都能够深切体会到的。是兴趣使我们热爱学习,乐于学习,能够不断的进取。兴趣它既像航海中的灯塔,用它闪烁的光辉来指引着勤勉不怠的学子们在学海中击楫探求,更像航海中那助帆的风,推浆的浪一样,驱动着孜孜不倦的求学者在学海中泛舟遨游。而实践也一再向我们证明“哪里有兴趣哪里才有记忆”。是兴趣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利用了时间,使勤奋的学习者能够在做学问时做到事半而功倍,劳有所获,终有所成。但如果学习没有应有的兴趣,难免就会有点举步维艰,多会枉劳一场,竹篮打水,一无所获,而且常常又会使许多求知者望而却步,难以为继,最终前功尽弃。而兴趣的作用是它可以为这些求知者提供不竭的动力,时时让人们看到希望,处处能够给人们以激励。所以带着兴趣学习求知的人多能善始善终,趣于始而终于成。学习实践一再说明,是兴趣让我们的学习从“十年寒窗苦”变得“其乐自无穷”,是兴趣使我们的学习从沉重变得轻松,把负担变为享受。一个人学习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进步就会可想而知,在学习中会时时有发现,处处有见地,能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成绩则会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之大之重,已是不争之理,已然引起了现代社会教育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但如何培养人们的学习兴趣则是任重道远。
兴趣者,兴者生也,趣者取也。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能够怀着一种不学则已,学必须得的信念,不得不罢休,不获不罢手,能够学有所取,取有所得,得有所悟,那么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能动的反应,因为劳有所获,获有所悟,悟而自然生乐,乐而自然愈取,愈取者渐生兴趣也。在学习中学而有取,取中生趣,愈取而欲知趣,愈趣而愈欲取。经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学习上也就会不乏兴趣了。有了一定的兴趣就意味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因此,要陪养一个人的学习兴趣,重在于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能够易学易得,一学一得,学有所取,取有所知,知有所悟。也就是让学习者能够劳有所获,能够品尝享受到自己劳动的果实,这样他们在学习中能有所取,便会有所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更有所趋,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信和进取心。由此而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可以急于求成,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多多给予他们成功体验的快感,易苦为乐。否则,学生在辛苦的学习中有劳而无获,行而无取,无取就难生趣,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兴趣,渐以时日,他们不但不会进取,反而会心生厌倦。
一个人在学习上一旦有了积极的兴趣,也就等于在他们手中有了一把打开科学知识和世界艺术大门的钥匙。因为兴趣会使得人们更加热望去玩味知识,含英咀华自然物趣无限,这样就更有利于发现知识中所蕴藏的“真善”和“绝美”,有“真善”而知妙理,知“绝美”而得情趣。物有物美,理有理趣,深的此道,那么我们就会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积极探求,品玩出知识中的真善美,把兴趣上升到情趣。好而生情,在学习中有了感情的寄托,志在于成就自己的人生,这样大概就接近于一个人做事的志趣了。而一个人有了志趣就往往更容易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
在学习中兴趣固然重要,而培养兴趣更加紧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宜时宜地而教,使其学有所取,行有所趋,对生活学习产生某种追求的热情,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劳动就是创造生活。劳动有法则也正像一切游戏的规则一样,玩游戏也就是玩规则,没有规则也就没有了趣味。而学习就是玩味知识中的“规则”—“道”与“理”,而这也正是一切知识中美与善的所在,让人能够感到兴趣地所在。科学和艺术的规律就像无数优美的曲线,经纬出了生活的画卷,构画出世界的艺术殿堂。中国文化中的国粹,唐诗、宋词和元曲,不就是文人玩文字游戏而玩出了文学的艺术,不管是唐代的律诗还是宋代的词章,正是因为有了格律的限制,从而才使得文字趣味横生,吊起来人们的胃口,让多少文人醉心于此,毕其一生,为其呕心沥血,推敲把玩而乐之不倦。“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看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也正是因为在文学上有了这样的理趣,才激发出人们的创作热情,欲与古今一争高下,进而创造出来无数精美的诗篇,涌现了无数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样的文学骄子。
当你在文学上能够缀玉连珠,腾蛟起凤时,也就意味着你能够驾驭文学艺术的规律,洞察其理;在音乐上能够“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以“冰炭置我肠”时也就意味着你娴熟了音乐的艺术法则,深得其道,类似这样的创作都是艺术家们玩味规律的硕果,也是艺术家们认识和运用法则和规律的创造。在科学上更是不乏探索规律和自然法则的人们,他们认识了自然变化的规律,又进一步研究把玩它,运用它而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成果,而最终成为科学的巨匠。从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的三大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今天霍金的广义相对论、宇宙论,无一不是源于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没有对自然规律有着玩味游戏般的兴趣和热情,就很难想象他们会数十年如一日,抛却名利,在斗室中孜孜专研,进行无数次的反复实验,而身不为之倦。法则和规律是自然之理,自然充满了理趣。所以哲人们说,关于方法和规律的知识是一切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而理解了规律,把握了方法就可以做到化难为易。易取易得益生趣,有趣更趋取真理。
因此,教师也只有遵照劳动的自然法则去教育教学,那么自然就会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乐趣,能够学的轻松,学有收获。而学生学习亦然,也只有在学习中能够学有所法,知识上学有至理,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所在,也自然能够学有所悟,学有建树;学有有所长,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