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当储蓄管理员
参加“社教”归来已近新年,我依旧到教务处去刻写。不几天,学校就给了我一个新任务——代办储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县城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设在南门街。当时,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就在九一中路,在不足300米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随着经济的发展,到六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就在龙岗巷口增设了一间城关储蓄所。
事情总有两面性。城关储蓄所正好与永定一中比邻,学生们纷纷来办理“活期储蓄”。这样,方便了学生,吸纳了资金,却增加许多业务。为了减轻储蓄所的工作压力,两年前,银行经跟一中协商,在校内开设一个储蓄代办点,学校推荐王荣光老师的爱人戴素芳当储蓄代办员。王荣光老师是俄语教师,还教过我,又是学校的“地震测报员”。1964年秋,龙岩地区开设“地震测报台”,因为缩减俄语班被“富余”出来的王老师,正好碰上机会调到龙岩去了。年底,戴素芳也辞去储蓄代办员职务,随夫去龙岩了。学校储蓄代办点的业务只好由储蓄所派人代理。
就在这个时候,我刚好参加“社教”回来。几天后,学校就叫我去接替储蓄代办员的工作。我当时也没有多想,也没有多说,只是学校领导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说干就干。第二天,储蓄所的领导和临时代理人同时跟我见面,告诉我办理储蓄业务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我的业务很简单:每天早、中、晚三次开门,专给学生办理活期储蓄的存、取手续,填写存折和记账,每星期六下午,把储户余额向储蓄所结算一次,核对无误即可;如果业务期间碰到什么问题,及时跟城关储蓄所联系。交代清除之后,他们就把账本、印台、空白存折、一部分现金、一个铁柜和钥匙交给我。我自己还特地刻了一枚横式小印章,专供记账、写存折时盖章使用。
接下来,我的储蓄代办点就正式开张了。地点还在老地方:永定一中生活区魁星楼前面的一个小房间。早修快下课了,我提前开门,关门,亮灯,打开铁柜,取出账本(实际上是一户一张的记账卡)和各种票面的钞票,并放进窗前小桌的抽屉里,把印台、印章、和钢笔摆到桌上,然后对着窗口坐下,等待学生的到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过去的储蓄代办点,同学们都很熟悉。一下课,一些想要取钱的学生,就会纷纷来到窗前。刚开始,一些学生感到奇怪:“老师,你怎么来管钱啦?”更多的人觉得正常——因为最近的人员更换太频繁了。
起初,我业务生疏,又怕出错,办理速度比较慢,窗口常围着一堆人。几天下来,渐渐熟悉,自然就快了起来,围堆、排队的现象也就少了。
储蓄代办点开门规定在三个时间段:早晨从早修下课到预备上课,时长约1小时;中午从上午下课到下午预备上课,时常约2小时30分钟;下午从文体活动课开始到预备晚自习,时常约2个小时。合计一天共5个小时以上。不过,这只是我的“副业”,我每天还要到教务处上班,从事我的“正业”——刻写外语资料。所以,这段时间的我,可以用一个“忙”字来概括。
储蓄代办还要用一个“烦”字来概括。学生本来就是消费者,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最多也不过就是十几二十块钱,余钱很有限。他们一次存入,分多次取出,有时是三毛、五毛的支取零用,甚至一角、五分也有人取过。依照“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储蓄所工作人员是不能拒绝这些小额业务的。我也按照储蓄所领导的嘱咐,不厌其烦地一笔一笔给予办理。此外,学生存钱取款的需求也是没有规律的,有时候半小时一小时忙个不停,有时候又半小时一小时闲得无聊。但是,不管怎样,到了开门时间你就得停下手头的活计去开门,到了关门时间还有人来你就不能关门,这样的服务人家才没有意见。
储蓄代办还得用个“细”字来概括。虽然学生们每一笔业务量都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笔都要经过“询问存(取)款金额——记入账户卡片——填写存折——清点钞票——核对盖章”等环节,一步也不能少。记账、填写的数字要规范、准确,不能涂改。如果写错,要加盖“校对章”。学生递进来的存折,要仔细查看,以免被人涂改;如有发现私自涂改,要及时终止业务,报告储蓄所处理。好在那时没有假币的干扰,否则,还要验钞,那就更麻烦了。每星期六下午,暂停营业,到储蓄所结算、核对。如果当日收到存款较多,就要把钱交到储蓄所,代办点里流下少量资金,能够周转就行。虽然我是个粗人,但是还好,我从头到尾,业务上没有出现什么差错。
我接过储蓄代办业务以后一个月,寒假开始,业务暂停。下学期开学,继续开张,一直搞了差不多半年。到6月份,储蓄代办点撤除,所有业务全部移交回城关储蓄所,储蓄所按业务量付给代办费总计人民币三十八块多,交到我手上。我接过钱以后,以为这是我应得的报酬,没有交到学校财务室去。结果,校领导不很满意,意思是我已经拿过代课金了,这些代办费应该归学校所有。
于是,我想把钱交给学校,一些同事就说:“不能,这是你的劳动所得。”我又犹豫起来。最终还是没有交出去,学校也没有追讨,但我心里总觉得不很滋味:不是要“学雷锋,做好事”吗?怎么就被这三十几块钱的“糖衣炮弹”打败了呢?这种矛盾的心情,一直困扰了好长一段时间。
也许有人问:你接任代办点之前为什么不跟学校挑明?但是,你想想看,那时那地的我,能吗?我只能“叫我干啥就干啥”。
话说回来,有了那次代办储蓄的经历,我学到了一点财经管理知识,也算有些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比那三十八块多钱还值!
2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