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坎坷人生(七十七)

2011-05-02 09:38 作者:陈宣章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坎坷人生

——正方形性格和真实八十一难

陈宣章

一五二、研究生“外甥女”

离开纺一医院前,我还做了两件事。

病理科新来的陶*医生,是1992年上海医科大学法医系六年制毕业生。她业务很专研,不像其他医生。人也老实肯干。我在上等达标期间,病理科的大量具体工作是她承担的。但是她有一个难题:她是安徽人,纺一医院不让她在集体宿舍落户口。她的户口一直在口袋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为什么纺一医院不让她落户口呢?如果她以后结婚孩子,孩子户口就在集体宿舍,医院就非要给她分房。她在上海无亲无靠,怎么办?我与妻子商量,让她户口落在我家。妻子担心将来涉及住房的权利,陶*就写了一封信给我妻子,表示将来决不会为了房子发生纠葛。这封信至今留存。

我到北新泾派出所办理户籍时就把她填为“外甥女”。她在上海很孤单,过节时我邀请她来一起过,还到外滩看灯合影。

陶*提出想考在职研究生,医院不同意,怕她读出来后跳槽。我找潘书记谈话指出,病理科现在没有一个人用功学习,将来的业务技术要有人出头当带头人。陶*既然有志向考研究生,为什么不支持呢?怕她跳槽有两种方法:1。订合同,规定研究生毕业五年内不跳槽。2。毕业后给她创造条件搞研究。我说:“一个医院要发展,主要靠人才。有了先进设备只会使用,不会搞科研,设备就成了挣钱的机器。许多人工作资历很长,可是没有论文,更不用说科技成果了。医院为了眼前利益压制职工的业务志向,怎么鼓励大家专研技术?”潘书记被我说服,医院就批准陶*考在职研究生。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二年考上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朱雄*的硕士研究生,三年毕业回纺一医院。

李*鸣已经被排挤出科,病理科的三个医生袁*、蒋舒*和陶*马上就显示出不平衡。一个科室如果都是业绩平平,死水一潭,表面上看太平,实际上暗中相互倾轧更加严重,唯恐别人超过自己。现在有了一个硕士毕业生,有了不平衡,就有变化。但是,陶*在科内唯有努力工作的份,倍受压抑。

后来,原来的季*医生的母亲给陶*介绍了男朋友,是上海财经学院的体育教师冯*峰。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很快结婚。财经学院分给他们一套住房,在七宝。陶*就找我把户口迁走了。我劝她五年内把孩子生了,以后可以一心搞研究。她却想当“丁克族”,她丈夫也不反对。我多次劝说无效,不知后来如何?

纺一医院答应她建立的病理研究室一直没有落实,他就找我,想调到长中心来。我就找长中心党委书记赵根*谈。他后来告诉我,贾院长不同意,理由是她也是1992年大学毕业,与病理科两个大学生之间会发生冲突。其实,个中另有原因,我在以后慢慢披露。

一五三、新的环境

长中心病理科连我有六个人:1991年毕业的徐世*医生,1992年毕业的徐*医生,两个人都是蚌埠医学院毕业的安徽人;技师唐宝*和盛惠*,两个人是长宁区卫校同一年中专毕业生;一名还有工人

1952年成立华东军政委员会贸易职工医院,1953年改名国营贸易企业职工医院,1959年改名长宁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有三级红十字医院:市级的第一人民医院,区级的长宁区中心医院,街道级的曹杨红十字地段医院。现在上海市红十字会已经有23个医疗机构。

长中心病理科创建于60年代初期,王恭迥医生负责。他的业务水平很高。我在历史病理资料中看到许多外地请他会诊的记录。王恭迥退休后,技术员闾永*接任诊断工作,技术室工作由唐宝*负责。

病理科创建后,因为整个长宁区只有长中心有病理科,所以要承担全区的病理业务。70年代起长宁区各医院相继成立病理科,但是病理科的工作量却反而直线上升,还开展了人体寄生虫病理诊断研究、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研究和胃癌病理诊断研究,并在同级医院处于领先地位。后来因为郭达的胃癌研究涉及最多的是放射科与病理科,所以医院为病理科购置了奥林巴斯多功能显微镜,可以照相。

1986年郭孝达英年早逝。胃癌研究队伍相对缩小,原来的胃镜室护士盛惠*调入病理科技术室。闾永*改成医师后又晋升主治医师,但是因为没有学历,将不得不退休。这时医院领导才发现问题,连续两年从蚌埠医学院调入两名毕业生。

我到长中心病理科后,闾永*还没有走,因为我的档案还在纺一医院。但是医院宣布了我病理科主任的任命,参加院务会,闾永*不再领导科室。为了写论文,我的第一项事情就是接管病理档案(文字、切片、蜡块)。我向闾永*要,他说:“你去找贾发昌院长。”闾永*是党员,就是这样,每当我找科室的东西,他都是这样回答。我只能自己找。就这么几间房子,还怕找不到?病理科医师的常规“武器”就是显微镜,每天要用。他给我一台最差的。

我到长中心后,贾院长问我,你有什么要求?我答:病理科需要五件设备:双筒奥林巴斯电光源显微镜,冷箱式冰冻切片机,全自动脱水机,自动染色机,电脑。贾院长一口答应:“每年购置一样。”他又问我:“你个人有什么要求?”我答:“我家住房太小。”“多大?”“一室户,居住面积15。4平米。独生子21岁按两个人计算,还有外甥女27岁。五个人平均居住面积3。08平米。”“哦,符合特困户。行,换个两房一厅。”“我担心以后与儿媳妇有矛盾,希望增配一室一厅。”“行!”贾院长马上叫来工会分房小组负责人,立即安排。我于1994年拿到了增配的一室一厅住房,面积44。60平米,距离原来的住房仅一站路。该楼1993年底竣工,才安排好物业管理,又等医院住房分配公布结果,所以1994年才拿到手。

拿到手前,有人搞小动作,叫我换102室,那是很暗的一套房子。我马上找贾院长。他打电话叫来工会分房小组负责人,指示:“原来决定的202室不变,立即开单子。”

说起住房,上海市军转办蔡老太婆搞了一个“花样”:我的住房建筑面积50。06平米,居室15。4平米,厅与厨房之间的墙不隔开,统称厨房16。6平米。其实,厅有10。6平米,而厨房才6平米。蔡老太婆在造房子时就是这样设计的,房卡就是这样写的。她说:“你们以后在单位就是特困户,孩子大了可以再分房。”所以我实际上两套房子合起来是两房两厅两厨两卫。如果换个两房一厅一厨一卫,就小得多。后来公布副高职称的住房面积100平米,其实我还少5。34平米呢。

1994年初,我的档案还在纺一医院时,贾院长问我:“闾永*还回用吗?大权交给你。”我只能不要。他的抵触情绪如此大,将来我入党他也不会起好作用,只能回绝,但是我的工作压力就大得多。如果他友好相处,回用他可以帮我干很多事情。现在只能自己干了。

(待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14280/

坎坷人生(七十七)的评论 (共 4 条)

  • 赤诚奉献
  • 血儿
  • 兰花草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