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家的大戏台

2020-07-16 19:14 作者:建梁洲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老家的大戏台

我的老家是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山的名字很有灵气,叫灵山,在京东闻名遐迩。灵山属燕山余脉,在此突兀成峰,乍看起来山不算高,但峰峦特秀,峰顶辽代宝塔巍然耸立,白云飘飘环绕其间,灵山宝塔名不虚传。半山腰的灵山寺殿宇轩昂,晨钟暮鼓,香雾弥漫。灵山脚下三面涌清泉,汩汩流淌,清澈明净,被誉为京东八景之一“灵泉漱玉”。灵山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固然让人赞叹不已,令人流连忘返,而我今天要记述的是,灵山北山坡有一处被人遗弃的人造景观——灵山大戏台。

灵山大戏台区别于灵山大戏楼。大戏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楼址在灵山南坡山脚下,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大戏楼损毁后再没有重建,废址之上建起了灵山中学。

我的老家灵山值得自豪的还有数百棵千年以上的参天古柏,根深蒂固,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在灵山的北山坡上。灵山大戏台就建在灵山北山坡的这片柏树林中。

你看,这就是灵山大戏台,古朴自然,高大雄伟,壮观气派。它建在柏树林的正北方,灵山北坡山脚下,与灵山宝塔上下呼应,交相成景。大戏台形状呈“凸”字型,高出地面一米多,砖石结构,水泥台面。戏台的后半部砌有一座长方形的白色影壁,东西长约十米,高四米,壁厚半米,一道白色影壁隔成大戏台的前台和后台,戏台的四周建有台阶。非常有意思的是,动乱的年代竟然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修建这么一座大戏台竟没有破坏一棵古柏树,独出心裁地把建在戏台中的四棵古柏树当成了四根台柱子,绑上横梁,挂上灯具,装饰上幕布,喝,大戏台舞台效果十分显著,敢说,在当时的全国上下,这样的大戏台独一无二。

更独具一格的是,戏台前面的广场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坡,呈扇形辐射到灵山宝塔,数百颗古柏疏密有致,遮天蔽日,即使火辣辣的天正午,毒日头也晒不到任何一个角落。古柏树下依山势修成高低错落的台阶,成了不花钱的环保座位,只是没有排座号,否则就成了万人绿色环保大剧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灵山大戏台修建于文化大革命初期,顺势而生,造就了一个特殊时代的辉煌。文革之初,一个乡镇,不,当时叫灵山公社,三天两头召开万人大会,小学校的操场,山间的空隙地,灵山的柏树林,老搭老拆主席台非常费事,当时的公社领导就相中了柏树林,灵山大戏台应运建成。

灵山大戏台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文革时期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山乡喜怒哀乐的活动中心,各种类型大会、大戏小戏、大小节目都曾在此召开上演。可以这样说,灵山大戏台成了文革时期家乡人不可或缺的政治文化大舞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别具一格的巧妙设计,夏秋三季暖凉温的环境温度,即使寒冷的季,有灵山脚下温泉水的氤氲,大戏台放场电影也是万人瞩目,亦能饱餐一顿精神盛宴。

灵山大戏台名副其实。说起来,灵山大戏台的起因是为召开万人大会设计建造的,竣工后正赶上六七年的“八一”建军节,三河评剧团来灵山驻军部队慰问演出,正好灵山公社领导也去慰问,军地领导一商量,为了体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决定在新建成的灵山大戏台演出一场大戏——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那个时代有时真的让人不可思议,没有广播也没有谁去专门通知,灵山大戏台的锣鼓镲一开台,台下的柏树林里万人齐聚,欢声雷动,掌声响彻云霄。地方领导、军队领导讲过话之后,现代京戏开演。评剧团改唱京剧,演员们还真卖力气,在新的大戏台上展示“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的革命风采,唱念做打各种功夫到家,舞台艺术效果更是空前绝后。你看,“打虎上山”一场戏,台上的布景林海原,音响是朔风吹,林涛吼,台下的一片古柏林凉风尽扫,林涛阵阵,整个剧场浑然一体,台上台下交相辉映。台上演员林海驰骋,策马扬鞭,感到灵山大戏台气场巨大,场面恢弘,演的过瘾。台下观众看得如醉如痴,激情澎湃。台上台下剧场氛围浓烈,军民共庆建军节喜气洋洋。自此,灵山大戏台声名远播。

灵山大戏台偷梁换柱。在我的印像中,在我的记忆长河里,大戏台这个称谓名不符实。记得那次军民同庆建军节看了一场京剧后,很长时间也没有演出过一场戏。大戏台上演的是轰轰烈烈的各种批判大会。有时真的不可思议,昨天的那位领导干部还站在大戏台上,他带领台下干部群众高呼革命口号批判县里的走资派,没过几天,造反派红卫兵又把这位领导押上大戏台,戴上一米多高的大纸帽子,胸前挂着一块写着姓名打着红叉的大纸牌子,手臂被两个红卫兵拧成飞机式,紧接着一个个愤怒的发言者上台批判,批判者满腔怒火,吐沫星子飞溅到被批判者的满身满脸,更有甚者,像是有深仇大恨一样,飞起一脚将被批判者踹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此时,被批判者满嘴是血,台上主持批判大会的趁此时机高呼革命口号,台上台下疯狂的声讨声、口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那个年代,三天两头召开各种类型批判大会,人们开着开着似乎神经都麻木了。你方批完我登场,你派保皇被批倒,他方反革命被押上台。无论是那帮造反派,还是哪一方红卫兵,似乎都是最红最红的,都是最最革命的,都是保卫毛主席的革命派。最可笑的是,教育系统也经常在大戏台召开批判大会,当然批的最多的是学校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着批着又不过瘾了,有的男女老师也被押上台,成了台下师生的大批判对象。

乱套,一切都乱了套,一年到头乱糟糟。大戏台,灵山大戏台成了召开批判大会的代名词。你听这俩人对话,“大哥,明天干嘛?”“灵山大戏台。”“批谁?”“黑五类”。一年四季也有换样的时候,就是每个季节召开一次公捕公判大会。台上公安执法人员手脚麻利五花大绑犯罪嫌疑人,法院法官依法判处犯罪人员有期无期徒刑。

灵山大戏台展示风采。铺天盖地的大批判会也有喘口气的时候,这时,各村各单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即现在的叫法文艺演出队,敲锣打鼓,高呼口号,身穿绿军装,腰扎武装带,雄赳赳,气昂昂,高举红旗奔向灵山大戏台。个个演出队都拿出看家的本领,真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快板,对口词,三句半,京东大鼓,表演唱,也有舞蹈“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诗词朗诵最多,革命样板戏选段也不少。令人最难忘的是一位女青年唱的歌“看见你们格外亲”,那扮相,那嗓音和马玉涛演唱的一模一样。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头。我想,那个年代如果有“星光大道”这个节目,这个女青年一定会成为草根明星。后来听人说,这个女青年结婚后不久,丈夫因车祸身亡,她自己贫病交加死的挺惨。可惜了,时代造就人才,时代也会埋没人才!

灵山大戏台借鸡生蛋。别可惜,灵山大戏台也有用武之地。大戏多少年没演几场,也难怪,七个样板戏翻来覆去地演,又有几个人看?那个时代的革命群众最看电影,哪放?灵山大戏台。的确是个好地方。电影银幕现成的,戏台影壁又白又光,宽银幕电影也能放。记得朝鲜宽银幕电影“卖花的姑娘”就是在大戏台放映的。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到现在都历历在目,电影银幕宽大,比普通电影看着过瘾,从心里觉得新鲜,一看台下的观众满山满柏树林黑压压一片。除此之外,别的老电影在大戏台也没少看,当然都是革命战争题材的多。外国的电影也有,前苏联的“列宁在十月”,越南的电影真枪真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朝鲜的电影又哭又笑,中国电影加片“新闻简报。别管咋样,那个年代的大戏台也丰富了革命群众荒芜的文化生活,也给我这个革命少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影像。

灵山大戏台遗落红尘。大戏台是时代的产物一点都不假。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灵山大戏台热热闹闹。历史是时间的过去,时间是历史的继续。过去的时间,造就了一段历史,或是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或是写下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灵山大戏台成就了那个时代的一段历史,究竟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谁都心里明白,又似乎什么也说不清楚。灵山大戏台是历史的宿命?还是宿命的历史?我相信史学家没那个功夫,就是最近几年撰写的三河新市志也没对灵山大戏台有一笔的记载!

可怜,可怜那!自改革开放以来,灵山大戏台再也没有使用过。灵山宝塔作为文化古迹重新维修,成为省级重点文物,受到人们的尊崇。灵山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建于上世纪末的一九九九年,作为宗教信仰人们顶礼膜拜,一天到晚香雾弥漫。灵山大戏台静静地矗立在柏树林中,一年到头地沐风栉霜打雪压,四十多年默默无闻,被滚滚红尘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用则立,无用则废。不废江河万古流!

哎,老家的大戏台是否明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yzsbkqf.html

老家的大戏台的评论 (共 2 条)

  • 浪子狐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