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2025版三十
乱云润生 2025版 三十
第六章 领略龙兴圣地 第三十回
蜿蜒的旅途在前方路标的指引下,迎来了令人期待的节点——“清永陵”的字样醒目地映入眼帘。那一瞬间,车内的气氛悄然起了变化,满是即将揭开神秘面纱的兴奋与期待。旅游中巴稳稳地滑入停车场,稳稳停住,像是一位忠诚的伙伴,将我们平安送达这场文化探秘的起点。
我作为队伍中最后一个走下旅行轿的人,浑身的筋骨像是被禁锢许久终于得到解脱。在近半个时辰的行车途中,我宛如投身战场的勇士,带着满腔热忱,情绪高涨地全程进行摄录工作,那股子“亢奋干活”的劲头此刻才慢慢松懈下来。紧绷的神经一旦放松,全身的疲惫感便如潮水般涌来,我情不自禁地大幅度伸展着胳膊腿,想要驱散久坐的酸麻与疲惫。
此时,我知道是时候转换节奏,用一种更加悠然自得的方式来享受接下来的时光。劳逸结合,方能更好地领略这趟旅程的美好。而随时随地抓住机会活动身体,让青春活力永远与自己相伴,也是我一直秉持的生活态度。
清晨的清永陵景区,仿佛被大自然精心呵护着,弥漫着一股清新到极致的气息。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味道,混合着陵园土地特有的醇厚质朴,还有经过一冬蛰伏、刚刚苏醒的芳草散发的淡淡清香。这股气息轻柔地包裹着每一个人,让人顿感神清气爽,仿佛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被这一缕缕清新的空气涤荡干净,全身心都沉浸在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之中。沉醉在这般纯粹的大自然怀抱里,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涌起一股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就在这时,悦悦导游那清脆悦耳、抑扬顿挫的声音响起,她正在清点人数。那声音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又似林间婉转的鸟鸣,在这宁静的清晨格外动听。随着她的声音,我们这个小小的旅行团队有序地步入清永陵那醇朴无华、内敛简约的检票大门内。
踏入清永陵,仿佛一脚迈进了历史的长河。这座宏伟的建筑群,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多个部分巧妙组合而成,总占地面积约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每一处建筑都散发着古典庄重的韵味,那鲜明独特的满族风格与特点,仿佛是岁月亲手镌刻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无愧为清朝关东第一陵的美誉。
一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陵前宽阔而庄严的拜谒通道。四座碑楼沿着通道一字排开,那磅礴的气势瞬间震慑住了每一个人。它们静静矗立在那里,像是历史的忠实守望者,历经风雨却依然气势恢宏。阳光像是知晓我们的到来,恰到好处地洒下,为这古老的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迅速捕捉着这稍纵即逝的美妙光线,精心选择着拍摄角度,想要将清永陵这壮观璀璨的外景完美地定格在镜头之中。拍完照后,我又迅速跑回规定的集合地点,刚刚好,悦悦给团队自由活动的十分钟时间正好结束,紧接着,她的现场解说正式开始。
清永陵,这座承载着清朝皇室厚重历史的祖陵,坐落在永陵镇西北的启运山脚下,静静依偎在苏子河北岸。它位于尼雅满山岗与启运山南麓之间,地理位置独特而优越。东距新宾县城22公里,距永陵镇仅仅2公里;东南方向距离兴京故城赫图阿拉6.3公里,西边距离夏元行宫约2.5公里。它始建于1598年,也就是明万历二十六年,最初名为兴京陵,到了顺治十六年,即1659年,才正式改称永陵。
这里沉眠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衣冠冢)、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伯父礼敦和叔父塔察偏古等先辈。整个陵园由前院、方城、宝城组成,四周环绕着一圈缭墙,像是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前院的南面正中,是一座硬山式建筑——正红门。它面阔三殿,屋顶覆盖着金黄耀眼的琉璃瓦,垂脊上装饰着形态各异的瑞兽,梁枋上的彩绘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走进正红门,门内便是四祖功德亭。亭内肃穆地矗立着“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四通石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先辈们的功绩。亭子的两侧,分布着茶膳房、涤器房、齐班房、祝班房等建筑,这些建筑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庄重而有序的画面。
沿着通道继续向北前行,便来到了方城。方城的南门——启运门,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尊贵的光芒。走进启运门,门内两侧各有一座灰瓦顶袖壁,上面镶嵌着五彩蟠龙,那蟠龙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腾空飞舞,精湛的工艺令人拍案叫绝。穿过启运门,正中央便是启运殿,它高高地建在长方形的月台之上,显得格外庄重肃穆。殿内设有暖阁、宝床、宝座、神牌以及五供,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启运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西配殿前还有一座焚帛亭,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祭祀空间。
启运殿的后面,便是宝城。宝城内的坟冢分为上下两层,呈东西排列。第一层台面上,左边埋葬着礼敦,右边埋葬着塔察偏古;第二层台面上,正中安葬着福满,两侧分别是觉昌安和塔克世,而孟特穆的衣冠冢则位于福满的东北侧。宝城的前部,还有一棵神秘的“神树”,以及环绕着神树的琉璃螭壁,给这座古老的陵园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永陵虽然在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小,但其始建年代最早。经过全面修缮后,如今的永陵焕然一新,金顶红墙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从1682年到1829年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曾先后九次亲自来到永陵祭祖。这不仅体现了清朝皇室对祖先的敬重与追思,也从侧面反映出永陵在清朝皇室心中的重要地位。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以及工艺等方面,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与艺术特色。1988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更是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悦悦先是对清永陵进行了一番概括性的介绍,随后便带领着我们这些游客开始瞻仰园内的景观。我紧紧跟随着团队,一边认真聆听悦悦的讲解,一边迅速捕捉那些值得拍摄的瞬间,同时还在心中默默将眼前的一切铭刻下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
陵前的参拜道由细细的黄沙铺垫而成,南北长达840米,走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参拜道的南北两端,左右各有一座下马石碑。悦悦告诉我们,在清代,皇陵宫殿、王府寺庙前两侧的阐道上都会设置下马碑和下马石,它们是官兵下马的标志。而永陵作为清王室的祖陵,这里的下马碑显得更加神圣庄严。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精心镶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仿佛在向每一个过往的人传达着对皇陵的敬畏之情。凡是前来谒陵祭祖的王公大臣,到达此处时,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然后步行进入陵园,以此来表达对皇陵的尊崇与哀思。
在参拜道的中央,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桥,名为“玉带桥”。草仓河从后堡蜿蜒而来,绕过陵前,缓缓流经玉带桥,然后向西流入西堡龙头月牙泡。由于这条河在陵前呈内弓形,宛如一条围在腰间的御带,因此被称为御带河。玉带桥横跨在御带河上,仿佛是连接古今的纽带,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参拜道的北端,紧挨着永陵前院的正门——正红门,也被称为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前宫门是一座硬山式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两间,每间都设有两扇木栅栏门,门上覆盖着鲜艳的红漆。这种独特的木栅栏,是清代皇帝、皇后陵寝中永陵所独有的,它是满族早期建筑特色的生动体现,也是源于建州女真人“树栅为寨”的古老生活遗俗,让人不禁对满族的历史文化产生无限遐想。
走进前院,正中便能看到一字排开、东西并列的四座单檐歇山式四祖碑亭。按照中长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依次为肇、兴、景、显四祖碑亭。碑亭坐落在方形高台上,由条石精心砌筑而成。亭身呈方体,前、后壁各辟有一座券门,两扇对开的木门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琉璃瓦顶下,沿椽与额枋间铺做着三翘七栖斗拱,木件通体油饰彩画,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每座碑亭内都矗立着一座贔屭座神功圣德碑,碑的阳面镌刻着满、蒙、汉三种字体的颂词,这些颂词是对四祖文治武功的高度赞扬,也是历史的生动记录。
碑亭的后面,左右两面各建有三间硬山式青砖瓦房,前后设有外廊,分别是果房和膳房。前院的东西墙各开有一门,东边的叫东红门,西边的叫西红门。在皇帝和皇后谒陵时,皇帝从东红门出入,皇后则从西红门出入,这种细致的规定,充分反映了清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悦悦特别介绍道,永陵的这四祖碑楼,与其他清代皇陵相比,有着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它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其二,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历史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建树,只是因为子孙成为皇帝而显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这些功德碑,是耸立在四祖碑楼内的四座石碑,每一座的碑文内容都各不相同,且均由皇帝御笔亲撰,可见其珍贵程度。
驮着石碑的动物叫做“赑屃”,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因其寿命长久且善于负重,所以古人在建筑中大多用它来驮石碑。在四座碑楼前后二门两侧的墙壁上,还分布着十六条造型奇特的坐龙浮雕。这些坐龙龙首狗身,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像狗一样端坐着。狗是满族祖先尊崇的动物,而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据说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满族的祖先因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而崇尚狗,甚至将其称为天龙。于是,便将龙与狗的形象合为一体,创造出了这独特的坐龙。
这四座碑楼,也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原始的满族人有着“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域”的传统,而后世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尽管“肇兴四祖”辈分不同,长幼有别,但四座碑楼的款式却完全一致。它们在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不分先后大小,也不讲辈分高低。清朝入关进京后,历朝皇帝都为自己建造单独的陵寝,而永陵的“四祖碑楼”便成为了大清皇陵中独一无二的绝响,成为了历史的孤本。
前院的后方紧挨着方城,方城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两间。青砖经过精心磨缝平砌,垒成了坚固的大山,前后没有檐墙。三楹各开有一门,两扇对开的朱漆板门上,整齐地分布着九九八十一枚鎏金铜门钉,取意“九九归一”。在古代,帝王被视为九五之尊,横九纵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方城的正门名为“启运门”,其中门被称为神门,是专门供墓主神灵出入的门。东门是皇帝及大臣出入的通道,西门则是皇太后、太后、妃及平常司事人出入的门。这两扇划分了出入人等级的门,是清代严格等级制度的鲜明写照。封此门为“启运门”,最初的寓意是清王朝的好运从这里开始,而清王室的解释则更为宏大深远:“光启鸿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启运门由六扇朱红门板制成,每扇门板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望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银门环。在封建社会,自然数九被视为最大的数字,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要横九排竖九行,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文武百官品级越低,自家门上的铜钉就越少,而老百姓的门上则严禁钉铜钉,因此便有了“白钉”的说法。
启运门的左右两翼,是顺山而建的红墙,在红墙的内外,建有四组国内罕见的大型砖雕龙壁——“五彩云龙”。这些五彩云龙龙姿优美,形态各异,每一条龙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栩栩如生。其精雕细刻的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历经四百年的风雨洗礼,它们至今依然光彩照人,罕美如初,充分展现了满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方城内的正殿,被称为“享殿”,也叫“启运殿”,这里是供奉四祖神位以及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启运殿高高地筑于方形的墀陛之上,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楹,设有门四窗八。明间的后墙辟有一座券门,可通往宝城。殿外三面环绕着回廊,龙吻上透雕着“日”“月”两个字,分别位于东西两侧,寓意着“破明”,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启运殿内设有4座暖阁,暖阁里摆放着宝床、枕被,据说这是为四祖的神灵提供休息的地方。暖阁前,各自放置着四座龙、凤宝座,宝座上安放着神牌,分别是肇祖原皇帝、原皇后,兴祖直皇帝、兴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帝、景祖翼皇后,显祖宣皇帝、显祖宣皇后的汉、满文合璧神牌。这些神牌不仅是对祖先的敬重与纪念,更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启运殿前,还有东、西配殿各三楹,均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琉璃瓦顶,三面环廊。东配殿在维修启运殿时,是恭藏肇、兴两个祖牌位、神器及祭祀用品的临时场所。而西配殿主要是祭祀时供喇嘛打坐、念经、超度亡灵的地方,平时则恭藏着乾隆御笔的“神树赋”碑。启运殿与西配殿之间,有一座青砖、瓦砌筑而成的高近三米的歇山式小建筑——“焚帛亭”,俗称“燎炉”。它是祭祀永陵时用来焚化祝版、制帛及金银锞子、纸钱的祭炉,每当祭祀之时,袅袅青烟从这里升起,仿佛将人们的思念与敬意传递给了沉睡的祖先。
启运殿的后面便是宝城。宝城的平面呈马蹄形,前有泊岸,后有八角弧形罗圈墙,高3.6米。宝城内南北长18.7米,东西宽22.4米,分为前、后两层台地。上层台中埋葬着兴祖,左边是景祖,右边是显祖,兴祖墓的东北方向是肇祖的衣冠冢。下层台左边葬着武功郡王礼敦,右边葬着恪恭贝勒塔察篇古,中间是三段共21级的礓嚓。
在兴祖墓前,原本生长着一棵巨大的古榆,被称为“瑞榆”。这棵古榆枝干弯曲,形态壮若游龙,枝叶繁茂,绿荫如盖,仿佛一把巨大的保护伞,覆盖着宝城。在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这株古榆的神奇传说。1778年,乾隆皇帝在第三次东巡永陵祭祖时,被这棵古榆的神韵所打动,赐封它为“神树”,并亲自作《神树赋》一首,以表达对它的赞美与敬畏之情。宝城后面的陵山便是启运山,启运山石骨峥嵘,山脊此起彼伏,远远望去,仿佛一条蜿蜒前行的巨龙,因此俗称为“悬龙”。据说,龙脊上有几个山包,清朝就会有几个皇帝,这一传说为启运山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在前院的西面,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内有正房5间,西厢房3间,前有一座垂花门,东边与西红门相通。这个院落名为省牲所,是专门用来屠宰祭祀牛、羊的场所。省牲所的西墙外,原有一个冰窖,在冬季时用来贮冰,以防止夏季祭祀的供品腐烂变质,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启运殿后的坟丘,与其他皇陵不同。一般皇陵都会在地宫上。
筑起宝城明楼,而这里仅仅是二层石台上的六座土坟。正中间一座,便是肇祖原皇帝(第七辈祖宗蒙特木)的坟头。想当年努尔哈赤发家之际,这位老祖宗已然故去近三百年之久,因而这座坟更多承载的是象征意义,宛如一个家族起源的符号,静静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岁月。
悦悦在讲解的尾声,进行了一番精妙的总结:清永陵的布局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它坐北朝南,神道贯穿其中,居于当阳之地,中轴线精准无误,丝毫不偏。选址在启运山南麓,此处背风朝阳,藏风聚气,是龙脉的正穴所在,宝鼎正殿就精心营造于此。从正穴向南修筑了一条长达约1公里的笔直通道,这便是“神路”,它不仅是陵寝的中轴线,更是决定陵寝坐向的关键脉络。
享殿启运殿屹立在中轴线的最北端,有着“居中当阳”的深刻寓意。启运门、正红门依次排列在这条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它们层层拱卫着正殿,既凸显出正殿的核心地位,又从建筑布局上强化了皇权至上的威严与庄重。再看陵寝内,东配殿与西配殿、果房与膳房、肇祖碑亭与兴祖碑亭、齐班房祝版房与茶膳房涤器房,还有东下马碑与西下马碑,全部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分布。这般均衡的布局,主次分明,各个建筑彼此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平衡、稳定、庄重且圆满的独特氛围。漫步其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受到古人在建筑规划上的匠心独运。
总而言之,清永陵凭借着神秘奇幻的传说、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以及闻名遐迩的古迹名胜,傲然屹立在祖国的东北方。而且其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以及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那个时期经典满族建筑独有的特点与迷人的艺术风格。它实至名归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声名远扬,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它的魅力,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沉浸在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奇妙世界里,流连忘返。
两个小时的参观游览在充实与满足中圆满落幕。通过这般细致入微的瞻仰与深入的领略感悟,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收获颇丰,不仅增长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些历史的遗迹,像是一位位无声的老师,用它们的存在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对先辈的智慧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重。
用过午餐后,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即将前往毗邻的夏园行宫继续游览。夏园行宫又会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与独特魅力呢?大家怀揣着满满的期待,准备开启下一段精彩的文化探秘之旅。在那之后,还将奔赴古勒山遗址参观,据说那里见证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战役,仿佛有无数的历史画面在召唤着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