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里的富足
在惠州的集市上,苏轼大概是个奇怪的老头。他穿着粗布衣裳,提着竹篮在摊位前转悠,挑几颗饱满的荔枝,便能乐呵半天。旁人看他被贬至此,难免觉得清苦,他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字里行间的满足,比王公贵族的盛宴更显丰盈。
这让我想起《定风波》里的场景:沙湖道上遇雨,同行者都在慌忙避雨,苏轼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得从容自在,还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这“轻”字里,藏着他最通透的生活哲学——物质的简,原是为了精神的丰。
我们总在追逐“更”字: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体面的职位。像被鞭子赶着的陀螺,转得越快,越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有位朋友,年薪百万时仍焦虑不安,总觉得换辆豪车、换套学区房才能安心。直到一次住院,躺在病床上看窗外的树影,才忽然发现:那些年拼命赚来的物质,从未让他有过“竹杖芒鞋”般的轻松。
苏轼在儋州时,日子过得更清苦。没有好房子住,他就自己动手盖“桄榔庵”;没有好食材,他就把野菜做得有滋有味。可他给朋友写信,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末了却加一句“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语气里竟带着几分玩笑。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只是懂得:物质的多寡,从来与幸福的深浅不成正比。
真正的丰盈,从来不在外物的堆砌里,而在内心的自足中。是读一本好书时,与作者隔着时空对话的畅快;是侍弄花草时,看嫩芽破土而出的惊喜;是与家人围坐,哪怕只吃一碟咸菜也觉得温暖的踏实。这些时刻,没有豪车豪宅的加持,却比任何物质都更能熨帖人心。
就像苏轼,一生颠沛,却从未被物质的匮乏困住。他在惠州的荔枝里尝出甘甜,在黄州的东坡上种出诗意,在儋州的海风中读出旷达。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简朴不是贫瘠,而是给心灵留白;不是委屈,而是让真正重要的东西凸显出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今我们的生活,早已不缺“马”,缺的是“竹杖芒鞋”的心态。不妨偶尔停下追逐的脚步,问问自己:那些被我们视为“必需”的东西,真的是内心所需吗?或许当我们减去几分物质的执念,反而能发现:原来丰盈,一直都在身边,从未走远。
毕竟,能让我们记住的,从来不是住过多大的房子,穿过多贵的衣服,而是那些在简朴日常里,闪闪发光的精神瞬间——就像苏轼,千百年后,我们记得的不是他曾拥有过什么,而是他在任何境遇里,都能把日子过成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