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缺时,人有憾处
仲秋的夜晚,曾固执地等待一轮满月。可云絮总在关键时刻漫过月轮,留下一道模糊的金边。那时总觉得扫兴,直到后来读到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才忽然懂得:那道不完美的金边,原是月亮最真实的模样。
我们似乎生来就被“圆满”二字裹挟。小时候要考100分,长大后要一份“完美”的工作,连爱情都被定义成“从一而终”“毫无分歧”。可生活偏不按剧本走:精心准备的方案会被临时否决,相处多年的朋友会渐行渐远,就连最亲近的家人,也难免在年夜饭的饭桌上争执几句。这些时刻,我们像盯着残月的孩童,攥紧拳头问:“为什么不能圆满?”
苏轼在密州的那个中秋,大概也问过类似的问题。他思念远方的弟弟,斟着酒望向夜空,却只看到一轮并不圆满的月亮。可他没有纠缠于“为何不能团聚”的执念,反而从月亮的盈亏里读出了真相:月亮有圆有缺,人间有合有离,这本就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就像花总要谢,潮总要退,强行挽留,反而会把一份念想变成负担。
见过一位裱画师傅,他总把有瑕疵的古画当作珍宝。有幅宋人的山水,右下角缺了一块,他从不补全,只在旁边题字:“残山剩水,亦是乾坤。”他说,一幅画若是处处工整,反而失了灵气;那些不经意的墨痕、偶然的破损,恰是时光留下的印记,让画有了呼吸的空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份有过争吵却依然紧握的感情,比从未有过波澜的关系更显珍贵;一份有过失误却最终完成的工作,比一帆风顺的经历更能让人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对“完美”的执念,不过是害怕面对“不被认可”的自己。怕考试失利就证明不够努力,怕爱情有裂痕就说明不够相爱,怕工作有瑕疵就意味着能力不足。可苏轼在词里早就说了“此事古难全”——“古难全”三个字,藏着对人性的宽容,也藏着对生活的体谅。它告诉我们:有缺憾,不代表你不好,只代表你真实。
如今再看月亮,已不再期待它时时圆满。弯月有弯月的清寂,残月有残月的温柔,就连被云遮住的月亮,也透着一种朦胧的诗意。就像生活里的那些遗憾:一次错过的相遇,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一个没能说出口的道歉,它们或许不完美,却共同拼出了独一无二的人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原来,与缺憾和解,不是妥协,而是清醒。清醒地知道,圆满只是偶然,不完美才是常态;清醒地懂得,正是那些缺憾,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包容、学会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温柔相处。就像苏轼,在聚少离多的人生里,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他接受了分离的缺憾,却在缺憾里,开出了思念的花。
月有缺时,人有憾处,这本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在看清这一切后,依然能带着缺憾,认真地、热烈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