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苏轼,读一种生活的底气

2025-07-27 22:41 作者:大鑫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捧读苏轼的诗词,常觉得不像在读文字,更像在看一个人如何在生活里行走。他走过繁华汴京的朱门,也踏过蛮荒岭南的泥泞;尝过御宴的珍馐,也啃过贬所的糙米。可无论身处何地,他笔下的文字总带着一股热气——那是把日子过成诗的烟火气,更是在人生里站稳脚跟的底气。

这底气,是“不与生活较劲”的通透。人生总有突如其来的风,就像他在沙湖道上遇的那场骤雨,同行者皆狼狈,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是他不怕淋湿,而是他明白:雨不会因为你的烦躁就停下,路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变平。生活里的刁难,有时就像这雨,与其对着天空跺脚,不如学着他“一蓑烟雨任平生”——接受雨的存在,也守住自己的节奏。后来才懂,这份不较劲,不是妥协,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它本就有晴有雨,有圆有缺,与其死磕“为什么是我”,不如想想“接下来该如何”。

这底气,藏在“不与自己为难”的宽容里。我们总在和自己较劲:求完美,怕缺憾,遇挫折就苛责“本可以更好”。可苏轼早就说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一生三次被贬,从京城到黄州,从惠州到儋州,每一次都是从云端跌落泥沼。换作旁人,或许早已在自怨自艾中枯萎,他却在黄州开垦东坡,在惠州种梅酿酒,在儋州教书育人。他接纳了人生的“不圆满”,就像接纳月亮有缺、花儿会谢,不与自己的失意纠缠,反而给了心灵转身的空间。原来,对自己宽容,才是对抗困顿的铠甲。

这底气,更在于“于寻常处见真味”的敏锐。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是炫耀口腹之欲,是在物质匮乏里守住对生活的热;他写“竹杖芒鞋轻胜马”,不是故作清高,是在简朴里活出了心灵的轻盈;他写“人间至味是清欢”,不是看淡世事的冷漠,是在平凡里品出了生活的本真。我们总以为“美好”要惊天动地,要配得上“盛大”二字,可苏轼告诉我们:清晨的一碗热粥,雨后的一抹斜阳,朋友的一句闲谈,都是生活悄悄递来的糖。能在寻常里咂摸出滋味,日子便不会贫瘠。

人活一世,谁不是在跌跌撞撞中前行?会遇骤雨,会逢弯路,会有求而不得的遗憾,会有全力以赴后的失落。但苏轼的诗词像一盏灯,照亮了一条路:顺境时,不耽于浮华,珍惜当下的每一缕阳光;逆境时,不困于狼狈,守住内心的那点温热。

读苏轼久了,渐渐懂得:他的诗词之所以动人,从不是因为辞藻有多华丽,而是因为他用一生证明了——生活或许总有刁难,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打垮;人生或许难求圆满,但我们能在缺憾里种出花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份从诗词里读来的智慧,终将化作我们面对生活的底气:无论风雨晴晦,都能踏实地走着,认真地活着,把每一个当下,都过出自己的滋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ssumkqf.html

读苏轼,读一种生活的底气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