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欢自在寻常间
读苏轼的《浣溪沙》,总被“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至味是清欢”这两句打动。不过是一盘初春的野菜,寻常得登不上宴席,却被他品出了“至味”。这“清欢”二字,像一汪浅溪,洗去了尘世的喧嚣,让人忽然明白:生活的真谛,原就藏在那些不被留意的寻常里。
我们总爱追逐“宏大”。年轻时想仗剑走天涯,后来盼着功成名就,连快乐都要追求“极致”——要一场盛大的旅行,要一份惊艳的礼物,要一次万众瞩目的成功。可回头看看,那些被我们反复想起的时刻,往往是些微不足道的碎片:是某个清晨,母亲煮的粥里飘着的米香;是雨后初晴,路边野花上挂着的露珠;是加班晚归,朋友发来的一句“我等你”。这些时刻,没有聚光灯,却比任何“宏大”都更能暖透心底。
苏轼一生走了很多路,从京城到黄州,从惠州到儋州,见过繁华也历过蛮荒,可他最贪恋的,始终是寻常日子里的小确幸。在黄州,他“自笑平生为口忙”,却在一碗东坡肉里吃出满足;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把简单的水果吃成了诗;在常州,他临终前喝了一碗粥,说“此味甚好”。他不是没有远大抱负,只是懂得:远方再美,也抵不过眼前的一碗热汤;理想再壮阔,也离不开日常的一饭一蔬。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美好”在别处。忙着赶路,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忙着应酬,却忽略了身边人的陪伴;忙着追求“更好”,却错过了当下的“刚好”。就像有人总说“等我有空了,就去陪父母”,可“有空”的那天还没到,父母的白发又多了几缕;有人总说“等我成功了,就好好生活”,可“成功”的标准不断提高,生活却在等待中悄悄溜走。
“清欢”的可贵,正在于它不依赖任何条件。不需要山珍海味,一碟青菜就能吃出清甜;不需要名山大川,窗前的月光就能带来安宁;不需要千言万语,一个默契的眼神就足够温暖。它提醒我们:生活从不是一场奔向终点的赛跑,而是由无数个“现在”组成的拼图,少了哪一块,都不完整。
如今的我,学会了在清晨煮一杯茶,看水汽氤氲成雾;学会了在傍晚散步,听邻居闲聊家长里短;学会了在周末为家人做一顿饭,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这些时刻,没有惊天动地的精彩,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活着”的踏实。就像苏轼说的“人间至味是清欢”,原来最动人的美好,一直都在寻常巷陌里,在柴米油盐中,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当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别再等“以后”了,就从现在开始,珍惜眼前的每一份微小:一口热饭,一阵清风,一次相遇,一个瞬间。因为生活的真谛,从不在远方的追逐里,而在当下的驻足中——那些被我们用心感受过的寻常,终将拼出生命中最丰盈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