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老书房(《追梦之旅》六十二)
一个不足12平方米的书斋,两面墙都被书架所掩盖。书架上储有各类书籍上千册,其中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的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150余册,古典文学书籍300余册,现代文学书籍200余册,外国文学200余册,历史书籍150余册,其他书籍300余册。这其中,有些是陪伴我多年,我反复读过的;也有不少是我久已仰慕却仅仅翻阅未来得及细读的。
人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在攀登知识高峰的程途中,每前进一步,都在这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我读的最多、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古典文学和历史书籍。从五经四书到以后历代的经史子集,我都有涉猎,其中如屈原、司马迁、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著作,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我都读过多遍。在阅读中,我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打下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底子。我也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和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它使我登上了更高的境界看待世界,看待中国,眼界更加开阔。
我曾经刻苦地钻研了当代理论思想发展的顶峰马克思主义。我几乎读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全部主要作品。我先后花了两年多时间反复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经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关系,懂得了价值法则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在阅读中,懂得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懂得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事物,解决问题。如果说我一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走太多的弯路,这和我阅读马列书籍较多,应该说有一定的关系。
在退休以后,这个书房似乎成为我生命的归宿。书房里靠另一面墙摆放着一个电脑,我会呆在电脑桌前,或翻越书架上的藏书,或敲打键盘,抒发着我心中所想。我退休后的这几本著作,全部都是在这里敲打出来的。
书房里,还储藏着我多年来使用过的笔记本和文字资料。我会不时地翻阅,回忆多年来走过的生活历程。有时还会有意外收获,我此前的一本诗文杂集《背篓集》就是在翻阅中编辑而成的。我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一首题为《秋天》的诗,在我少年时期的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用优美的梦幻般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农村秋景写意图。诗中有两句是写田野丰收的:‘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收结束了,农民放下镰刀,把丰硕的瓜果装进背篓背回家里,这该是多么温馨和幸福的时刻啊!时间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此刻的我已经由懵懂少年进入到老年。这是一个人生的深秋季节。我也开始放下手中的笔,背起‘背篓’捡拾多年的劳动成果。这时我才突然发现,留在身后田野中的‘瓜果’竟然如此之少。我曾辛辛苦苦地在新闻园地里耕耘近四十年,写过上千篇新闻稿子,可是这些都是‘易碎品’,岁月的巨轮已经将它们碾为一地碎片。只有几十篇诗歌和几篇尚未出版过的散文留了下来,幸而还有几年来友人们出于友情,对我的几部微不足道的散文集所写的评论文章。这些所谓“成果’根本和‘肥硕’二字搭不上界,不过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捡拾了起来,装进‘背篓’背回到家里。这就是这本小册子的由来,也缘于此,我将它命名为《背篓集》。”
这些年来,我坐在书房里敲打键盘,也引起一些朋友的关注,说我老啦老啦,不知道养生,还患上了写作癖。为此,我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以自辩。现转载于后,作为本文的结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诠释“写作癖”
老了本应悠游自在,安闲地享受生活,却不经意间醉心于写作,而且乐此不疲。这件事是好还是坏?有利还是有弊?
我1999年从新闻岗位上退休,又受邀为另一家新闻单位担任记者站站长,直到2011年方才彻底退下来。在此后的9年间,又爱上了文学写作,先后公开出版了7部作品,其中散文集3部,诗集1部,诗文集1部,书信集1部,长篇小说1部。对我这种生活方式,朋友间颇有异议,褒贬不一:褒者说“老当益壮,精神可嘉”;贬者说“患了写作癖!写的书有谁看?”
静夜细思,褒者的话是客气,是鼓励;而贬者的话,尽管也有“老了就要以保重身体为要”的意思在内,却是实实在在地持反对态度。对此,我反复琢磨,回忆这几本书的写作历程,愿将其呈现在大家面前,供褒贬者评判。
我自幼爱好文学,在大学就是学的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先后担任过机关科员、科长和新闻单位的领导,虽然心里有写作的欲望,却因为忙于事务,加之自己又缺乏像有些领导那样,既能把领导当得风生水起,又能把写作搞得红红火火的本事,所以只能顾好本职工作这一头了。直到彻底退休无牵无挂时,才拿起笔来,将储存在心底的素材整理出来,写了一百多篇散文,陆续编辑出版了《故乡的刺玫花》和《那一抹虹霓》两本书,送给杂文散文家协会的文友们阅看,影响尚好。这两本书的出版,用当下的时髦语说,是我的“圆梦之旅”,圆了喜爱写作的“作家梦”。
此时的我年已78岁,本可搁下笔来,悠游自在地享受退休生活,可是又有一个心思在我胸中孳生起来,这就是浓浓的乡愁。我生于1938年,在家乡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时期,至今60多年过去,可是那段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仍然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那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如果不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人,实在有点可惜。可是,和我同时代的家乡人,大多文化欠缺,能执笔为文的人少之又少。我想,如果我不肩起这个任务,我死之后这段历史将会彻底堙没。一股责任感在我胸中升起,自认“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不顾年老体弱,先后用两年时间,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寨里村往事》和一部散文集《寨里村记忆》,将建国前故乡那一段乡亲们的血泪史、奋斗史和建国前后家乡的地里、凤物、民风、民俗的变化记录了下来。这两本书出版后,我如释重负,觉得心地坦然,一身轻松。
一切可以就此打住了。年岁已入耄耋,身体又患多种疾病,早该放松自己,以娱晚年了。可在闲暇翻阅笔记时,发现其中尚有各个时期偶尔为之的一些诗歌,记录着生命的各个阶段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其形式虽朴质,其感情却真挚,不忍舍之,经整理有80余首。同时又想到市杂文散文家协会文友们,为我之前出版的三部散文集所写的评论,亦应集中保存,留作纪念。于是又加上几篇未出版过的散文,三者合在一起,汇集出版了又一本书——《背篓集》。
以上就是我这几本书出版的全过程。其出发点纯属顺势而为,并非追名逐利。出书要自己花钱,出版后所有书都是无偿送给朋友们的,顶多刷个“存在感”,表示我还活着,此外哪还有名利可图?我大学毕业后工作38年,虽业绩平平,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足够高的待遇,授予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着正教授级的退休金,我还夫复何求?至于这些书出版后是否有人看的问题,我并不特别在意。譬如冬春的飞播造林,飞机撒下的种子,可能绝大多数都落在了旱塬上、山石上干枯而死,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有幸得水土之宜生根发芽。我的书能否有这种幸运,那就听天由命了。
写作是否会影响健康?这是无论褒者和贬者都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我的体会,老年人还是要有点事干,才能活得有意义,才有利于健康。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活过了一百岁,有记者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只说了一个字:“忙”。老年人要长寿,各人有各人的忙法,有的喜欢旅游拍照,有的忙于唱歌跳舞,有的热衷麻将象棋,有的青睐书法绘画,有的则爱好上网炒股,自然也有像我一样钟情于文学写作的。我想这些活动,只要安排妥当,不要过于劳累,对健康还是有益的。我这些年来,先后写作出版了100多万字的作品,每天在电脑上的写作时间也就两个小时左右,节假日则全部休息,自觉轻松愉快,丝毫没有感到压力。
(2019.12.23)
岁月迁延,时序不止。不知不觉中,我已进入暮年。青壮年时的热血沸腾、奋斗拼搏,早已成为往事;现在连走出国门已是梦想,甚至出省、出市旅游也成奢望。此时此刻,惟有这间书房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我可以在书海里畅游,凭想象追忆过去,驰骋于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之中。但愿这间书房,能助我这个“春蚕”缓缓吐尽胸中之丝,能陪我这支“蜡烛”缓缓燃成灰烬,则吾愿足矣!。
终老书房(《追梦之旅》六十二)的评论 (共 5 条)
-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篇好的文章不要求句句精华,你只要有三两句能够打动人心的话那么这篇文章也就算大功告成了!我们写文章的最终目的是惊醒世人借此来让人们弃恶扬善多做好事!为此希望大家都能够细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治国方针从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且能够多多写出一些具有真善美和正能量的经典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