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参观“黄河博物馆”

2020-08-30 20:28 作者:千里马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参观“黄河博物馆”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着人类文明,记录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故事。早就听说位于黄河下游的郑州有座黄河博物馆,是我国最早建设的河流博物馆,成立于上个世纪的1955年。我做都想去参观,也曾两次专程前去新馆寻找地址,但因故都未如愿。

为了弥补缺憾,今年的“八一”建军节那天,又是个周末,我有闲暇时间,便 携带干粮,头顶烈日,再次驱车前往。从金水区沿着花园路往北,急速行驶至惠济区迎宾路东段,在交叉口东北角,看到一片高大楼房,墙体涂抹黄色油漆。来到大门前抬头远眺,墙壁上 由当代书法家舒同题写的“黄河博物馆”五个大字赫然夺目,啊,我日思盼的“黄河博物馆”终于见到了她的芳容!

上午10点钟,我手持免费的门票,和其他参观者一样,因为新冠肺炎防疫常态化,进博物馆大门必须都戴口罩,并接受工作人员的体温测量。一走进黄河博物馆的大厅,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巨幅的壶口瀑布彩绘,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象征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彩绘的下方竖立着一块矩形汉白玉石,上面镌刻着“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13个“毛体”语录,更说明了伟人对黄河所处重要历史地位所起巨大作用的高度评价。

在序厅,我认真阅读了“总前言”得知:黄河,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世界巨川,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因其流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也因此而得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华文明进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具有适宜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成为文明的发祥地。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 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也是一条忧患之河。治理黄河成为历代安民兴邦的大事。在漫长的史前时期,人类逐水而居,随着生产力及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治理河流。由于黄河善淤、善徙、善决,复杂难治,华儿女探索、奋斗了4000多年,仍未能改变“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确保了岁岁安澜。但由于过度利用及保护不力,至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断流、污染等严重问题。开发水资源只有与节约、保护相结合,促进人水和谐,才是科学治理黄河的必由之路。

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就是一部治国史。黄河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通过序厅、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等6个展区,生动而全面诠释自然黄河、人文黄河、历史治河、当代治河、新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治河理念等内容,展示了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过了序厅,往一楼右前方走,就是第一展区——“流域地理”。在这里,我学到了一些地理知识: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奠定了东南多、西北干旱的季风气候格局,也催生了万里巨川——黄河。黄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穿越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广袤的华北平原。黄河流域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到底黄河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此找到了答案:在晚更新世以前,黄河流域曾经散布着许多独立水系的内陆湖泊,距今160万年前,由于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西部隆起,东部下沉,湖泊之间加速了溯源侵蚀,最终在全新世初期,形成了现代全线贯通、汇流入海的黄河水系。这里形式多样的图片、文字、实物、模型等依次介绍了“远古生态”、“九曲长河”、“世界江河”等,按长度看,黄河在世界江河中占第六位。特别是九曲长河的巨大地图模型,形象而清晰地展示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途经9省(区)的整个全程,我在此流连忘返,看过后感到黄河真不愧是气势壮观,气吞山河!怪不得古人吟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按图标指引,我随着人流,进入二楼的第二展区——“民族摇篮”。黄河流域很早就有人类生活,人们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迅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伴随着农耕、冶金、文字等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城市的建立,思想文化兴盛,奠定了“民族摇篮”的基础,在夏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展示了“逐水而居”、“文明之光”、“灿烂文化”、“王朝中心”、“人文始祖”5个板块,每个板块都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比如“灿烂文化”中的战国“诸子百家”里就有儒家孔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法家韩非子、阴阳家邹衍、杂家吕不韦、农家管子、兵家孙武等代表人物。再比如“王朝中心”板块里解释,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至北宋(公元960年—1126年)的3300多年间,我国历代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著名的“八大古都”,在黄河流经的区域内就有郑州、安阳、西安、洛阳、开封5座。

接着, 我进入第三展区——“千秋治河”。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治水密切相关。由于特殊的水情、河情,黄河灾害频繁,极难治理。虽然从大禹开始,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治河,也有过若干相对安稳的时期,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堤—淤积—决口—改道”的循环局面,自先秦至民国的近3000年间,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人们对黄河的认识不断深化,治河技术不断改进。这里,展示了“黄河水患”、“治河秋”、“漕运灌溉”、“河神祭祀”四个板块。如黄河水患频繁。据统计,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40年里,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决溢范围北起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洪水过后,河渠淤塞,良田沙化,满目疮痍,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又如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沿岸人口逐渐密集,耕地不断扩大,堤防工程应运而生。由于大量泥沙涌入,造成河道严重淤塞,渐成悬河。为防止决口改道,历朝历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长期而艰难的治理,涌现出许多治河名家,并积累了丰富的治河思想和技术。

第四展区是穿过门面二楼过道约10米,来到后楼的二楼,就是“治河新篇”。新中国成立后,由历史上以防治下游洪灾为主转向全流域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传统治河技术与现代水利技术相结合,确保了下游岁岁安澜,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展示了“黄河归故”、“流域规划”、“防洪防淩”、“国家领导人与黄河”、“资源利用”、“水土保持”等6个板块。1938年,为了堵日寇西窜,蒋介石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结果造成黄河沿岸,千里赤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解放后,人民政府迅速接管黄河防务,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治河规划,加强河防。特别是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后,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治黄进入了新篇章。如防洪防凌是治黄的第一要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4次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修建了河道整治工程,建成了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等防洪水库,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等蓄滞洪区,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有力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和稳定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黄委会老主任王化云那样的治河英雄。

最后,我来到第五展区——“和谐之路”参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们对黄河的索取和伤害加重,到20世纪末期,黄河出现了断流、污染严重和水生态破坏等严重危机。本世纪初,治河工作开始注重水资源利用与节约、保护相结合,提出并践行“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以促进人水和谐、河流永续利用。这里,有“新问题,新挑战”、“新理念,新举措”、“新号角‘新征程”三个板块。

针对新时期黄河出现的各种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将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不断丰富完善“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治黄思路与举措,全面推进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全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黄河郑州段视察,并在郑召开沿黄9省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进一步为黄河的全流域治理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新号角,迈向了新征程。

时下正值暑期,不少老师和家长带着孩子们来参观,我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之中,听博物馆讲解员给孩子们讲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故事,也不断地勾起我的童心。强烈的求知欲驱使我边看边听边拍照,总想多了解一些黄河的故事,多学些有关黄河的知识。由此,我还回想起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我参加的地理试卷就有为啥说黄河下游是“地上悬河”的考试题。为啥说是“九曲黄河”?为啥说黄河是母亲河?为啥说“不到黄河心不死”?…… 我打工和生活在郑州黄河边已多年,到底对黄河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多少?明天又会是啥样?通过今天近4个小时的参观学习,受到了深刻教育,我心理上得到满足,热黄河认识黄河保护黄河的感情得以升华。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我作为一位户籍在郑州的河南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一次参观了解黄河博物馆的内涵还远远不够,我会带上家人再来的,因为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的责任感时时刻刻在驱使着我,激励着我。我将这次参观的过程、学习的内容和点滴感想付诸笔端,不怕献丑,与读者相互交流,这就是我此刻的心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mpbbkqf.html

参观“黄河博物馆”的评论 (共 4 条)

  • 老夫子(熊自洲)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水墨残荷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