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十八2025版
乱云润生 十八 2025版
第五章 探秘赫图阿拉外城 第十八回
午后,日光倾洒,仿若为大地铺上一层金纱。悦悦导游带领着团队,乘坐游览车沿着环线,奔赴赫图阿拉外城,开启一场震撼人心的探秘之旅。此时还不到三点半,将近两个小时的充裕时光,仿佛是历史特意馈赠的珍贵礼物,足以让众人沉浸式地瞻仰这承载厚重往昔的圣地。
游览车如灵动的游鱼,轻快地穿梭,很快便稳稳停在了东城门外广场。“大家可以先在这里自由拍照,稍作休息,调整状态。”悦悦清脆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众人如脱缰的野马,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机,想要将眼前的一切都定格在这美好的瞬间。广场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知的期待与兴奋。
片刻后,悦悦导游身姿轻盈地站在众人面前,手指着内、外城实景,开始了她绘声绘色的讲解:“各位朋友,请将目光聚焦于此!赫图阿拉城,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分为内外两城。这城垣,是由土石木等材料精心构筑而成,每一块砖石、每一寸泥土,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内城,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占地24.6万平方米,内城墙周长2027米。上午,我们已踏入内城心核皇城,瞻仰了汗宫大衙门、汗王寝宫、昭忠祠,感受那曾经的王者威严与历史的沧桑厚重。随后,我们又漫步于内城,探寻了神龙二目、正白旗衙门、汗王井、八旗衙门遗址,还在后金餐厅大快朵颐,品尝了正宗的八大碗八大碟,让味蕾也沉浸在历史的风味之中。午后,我们马不停蹄,参观了塔克世故居、文庙、启运书院、城隍庙遗址、关帝庙、西大狱,刚刚,我们还瞻仰了座落于故城边沿山脚下的努尔哈赤雕像景观,那磅礴的气势,是否让大家心潮澎湃呢?”众人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现在,我们已抵达赫图阿拉故城东门外。外城,东西1335米,南北1352米,占地约155.9万平方米,外城墙周长5230米。绕内城外一大圈,分布着众多遗迹,北有驸马府、铠甲制造场,南有弧矢制造场,东是仓廒区,西北方向还有点将台、校军场等。这些遗迹就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虽较为分散,但每一处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抽时间去探索,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悦悦的讲解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众人对历史好奇的大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外城以赫城湖为中心,如今已华丽变身为中华满族风情园。其中,显佑宫、地藏寺、东南方向的堂子、满族老街、满族历史博物馆、满族历史文化长廊,都是我们此次参观的重中之重。首先,让我们补齐赫图阿拉故城著名‘七大庙’中尚未参观的三个景点,即显佑宫、地藏寺、堂子。”悦悦的话语刚落,团队迅速集合,乘坐游览车向着赫城湖方向飞驰而去,仿佛要一头扎进历史的深处。
拿出手机,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早已成为我的习惯。冬日午后的赫城湖边,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静谧而安恬。碧绿的湖水仿佛被时光凝固,寂肃冰凝,恰似一块无瑕的翡翠,散发着神秘而绮丽的光泽,又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的葱郁树木。
游览车沿着湖畔缓缓前行,如一位优雅的舞者,轻轻摇曳。我将镜头对准这妩媚的大自然,每一帧画面都像是梦幻的诗篇。蔚蓝天幕上,洁白的云朵肆意舒展,宛如棉花糖般诱人;褐棕的树木错落有致,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顽皮的暖澄斜阳,时不时跳跃着、酣畅地亲吻着道道冰纹,刹那间,湖面金光璀璨,如梦如幻。“真漂亮啊!”小帅哥那充满惊喜的惊叹声,瞬间打破了宁静,众人纷纷点头,目光中满是陶醉。
小帅哥举目远眺,喃喃自语:“这赫城湖的形状,好像装在三角蛋筒里的冰淇淋啊!看着就勾人馋虫,亮晶晶、美滋滋、凉爽爽、甜蜜蜜,那柔润软滑的滋味,仿佛已经在嘴里化开,绵绵流淌。”我迅速捕捉特写,频频推拉镜头,适时进行情感烘托,灵感如泉涌,即兴妙句脱口而出:“看上去更像一只燃烧不熄的火炬!”悦悦转过头,微笑着向我竖起大拇指,眼中满是赞赏。
风和日丽,山峦与湖水相互映衬,云蒸霞蔚,宛如人间仙境。赫城的美,别具一格,令人陶醉。依山傍玉的赫城湖畔,显佑宫、地藏寺静静矗立,晚钟暮鼓,声音悠远绵长,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不知不觉间,游览车已悄然驶至跟前,众人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准备揭开这两座古老寺院神秘的面纱。
形如火炬的赫城湖,在妙曼的想象中,火焰燃烧正旺。其北岸,东西并列矗立着两座寺院,西边是显佑宫,东侧是地藏寺,两座寺院合称“皇寺”。众人下车后,率先走向最近的显佑宫。临近显佑宫,还有一座不大的土地庙,庙内香烟袅袅,几尊菩萨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慈悲地俯瞰着众生。几名游客正虔诚地跪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着平安与幸福。
显佑宫位于地藏寺西侧,原称玉皇阁,是清代辽东地区赫赫有名的道教宫观。整个建筑以道教独特的龙、虎图案为装饰,古朴典雅的外形下,隐藏着无与伦比的气势。龙虎殿、三宫殿、敕建碑、香亭等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殿堂中,玉皇大帝、马灵官、玉灵官的塑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仿佛在注视着世间的一切。
悦悦导游在参观过程中,详细地介绍道:“显佑宫,是女真满族最早接受汉文化道教思想的有力见证。明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努尔哈赤下令在赫图阿拉城东高阜台地上,修建爱新觉罗氏家族寺院地藏寺、显佑宫,称为皇寺。当年,努尔哈赤每逢战事或重大活动前,都会率领贝勒大臣等人入宫进香,祈求神灵庇佑。显佑宫,是赫图阿拉城中建筑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龙虎殿山门内,塑有道教护卫神孟章神君青龙神与监兵神君白虎神神像。中殿为三官殿,内塑三官神像,即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称,又称为三元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正殿玉皇阁内塑有三清神像,三清为道教的最高神灵,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显佑宫庙宇的命名,便是为了报答神灵的佑护,因此,有清一代帝王东巡,必至显佑宫拈香,以答谢神灵的庇佑之恩。当年,乾隆皇帝东巡至此拈香后,留下御制诗一首:‘显佑为天佑,亦由人和天。设无开创德,莫作觊觎先。绛节朝群宿,金容侍列仙。瓣香泯别祝,绥履福农田’,由此可见清代帝王对显佑宫神灵佑护的感激之情。显佑宫的青龙神与白虎神,是守卫道观山门的神灵。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护卫神灵,它们与四象一起,被称为四方四神,并广泛应用于军队列阵,成为军队的保护神。军队行军时,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清前八旗的左右翼列阵行军,也是遵循此制。为维护寺院,从而维护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尊严,努尔哈赤曾发布过保护寺院违者治罪的法令。天命六年,也就是1621年,他下达文书:不准任何人毁坏寺院庙宇,不准在寺院内拴牛马、出恭。若发现违背指示,或毁寺,或拴牛马的人,将予以逮捕治罪。天命十年,1625年,他还处理了一起破坏佛塔的事件。公元1658年,清顺治帝敕建碑坐落于三宫殿东侧,宫内植有神树一株,至今已400余年,仍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参观完显佑宫,众人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前往地藏寺瞻仰。地藏寺在显佑宫右侧,占地5千余平米,坐北朝南,地理位置绝佳。它俯瞰着如碧玉般的赫城湖,远眺着宁静祥瑞的赫图阿拉内城,仿佛一位智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寺院四周环绕着3米多高的黄色缭墙,左右缭墙恰与东西配殿的后墙平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正面山门殿檐下,悬挂着清王室后裔爱新觉罗·毓鋆书写的“地藏寺”牌匾,而山门匾额“皇寺”则更加醒目,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走进山门殿内,便能看到抚膝而坐的弥勒佛,笑容可掬,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到来的游客;背面持杵而立的韦驮将军,英姿飒爽,守护着寺院的安宁;四角站立的四大天王,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穿过山门殿堂,便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与阿弥陀佛,佛像庄严肃穆,慈悲的目光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东西两侧靠墙位置,供有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后面的地藏殿极具特色,殿内端坐莲台的是地藏菩萨,左、右站立着嫡传弟子闵公、道明父子。殿堂两边,是十殿阎君的坐像,他们的表情或严肃,或威严,仿佛在警示着人们要弃恶行善。
寺院东南、西南两角,建有形制优美、造型别致的钟楼、鼓楼。每当钟声响起,悠扬的声音仿佛能穿透时空,传递着历史的厚重。大殿前面紧靠两侧缭墙位置,则是规模宽大的东西配殿,西为千手观音殿,东为法物流通处。整个寺院建筑宽阔疏朗、庄严肃穆,且意蕴丰满、主题鲜明,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悦悦导游在瞻仰过程中,娓娓道来:“地藏信仰在中国汉地源远流长,努尔哈赤起兵后,随着女真人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广泛融合,佛教文化在辽东地区日益深入人心。在战乱纷飞的年代,秉承佛家的理念,满乡民众弃恶扬善,以求度今生,修来世,抚慰着连年征伐带来的心灵创伤。地藏菩萨更以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无边大愿,赢得了底层民众的虔诚信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是控制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控制新产生的社会格局,努尔哈赤必须采取新的不同的宗教手段来羁縻所属臣民。正是在这种先决条件下,1615年‘夏四月,始建佛寺及玉皇阁诸庙于城东之阜’,从此,佛教正式出现在赫图阿拉。在此之前,女真人虽然早在金代就已盛行佛教,但在元末明初之际的大迁徙中,由于佛教无法适应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女真人社会生活的需求,便逐渐衰退下来。引进佛教,营建地藏寺,是努尔哈赤政治统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地藏寺正殿主供神灵地藏王菩萨为新罗国王子,生于中国唐朝武则天时代。地藏王菩萨本姓金名乔觉,幼年出家。他在唐玄宗时来到中国苦行修炼,立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决心以善意拯救一切受苦之人,而成为幽冥教主,担任六道众生教化之责,故此迅速地被北方民族所接受。观世音为中国佛教中救苦救难的神灵,她具有济世造福和扶正除邪及招财送子、主持公道等项事宜的万能之神。赫图阿拉城地藏寺甲殿内,东侧塑有观世音脚踏莲花、手持玉瓶的站立神像。在观世音塑像前,塑有善财童子及玉女神像。善财童子及玉女在人们的心目中,都将其视为招财神童。地藏寺中殿西侧,塑有观世音端坐莲花台上双手合十的坐禅神像。地藏寺东西配殿,是为十殿阎君殿。各殿阎君内塑有阎君及所属神灵塑像,以此规劝人们弃恶行善,达到稳定社会格局的政治目的。在地藏寺香事内,按统治者意愿绘制了如来佛弥勒佛神像。山门内除塑哼、哈二金刚外,在山门两侧分别塑了两匹战马及马僮,其含义引经据典,源于大青马、二青马救驾之说。寺院的护法神灵韦驮,没有塑像,只是将其神像绘于香亭之中,其形态为双掌合十,横杵于腕上,表现出对香客持欢迎之姿态。地藏寺做为清朝最早建的皇家寺院,备受朝廷重视。顺治十五年,1658年,入主北京并坐稳江山的清世宗福临重新下诏,‘敕建地藏寺’。之后17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上先后9次驾临地藏寺。其中康熙帝两次驾临,且在1682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一年,初次拜谒后曾留有碑记。而乾隆帝一人便曾4次拜谒,并且为寺院亲笔写下‘妙证三摩’、‘人天法炬’两幅匾额。只可惜由于后来的岁月变乱,上述碑记、牌匾都已经不知下落。地藏寺历经近300年的风风雨雨,曾经红红火火,成为辽东佛教名胜之地。进香者、朝拜者络绎不绝,青烟缭绕,寺内长年香火不断,钟声、鼓声、木鱼声不绝于耳。清朝末年,随着王室逐步衰微,地藏寺的烟火也日渐冷落。光绪三年,1903年,8月,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地藏寺不仅惨遭战火摧残,而且寺内的珍稀器物也被俄兵洗劫一空,寺院乃一蹶不振,就此破败下去。新中国成立后,1993年10月,辽宁省文物局组织对地藏寺进行清理挖掘。1997年4月,辽宁省政府批准,对地藏寺进行原貌复建;同年9月,地藏寺经宗教部门批准,被列为佛教活动场所。此后每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圣诞日和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圣诞日,寺院都要举行大型法事活动,以满足各方需求。劫后重生的地藏寺如今焕然一新,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信徒游客。”众人沉浸在悦悦的讲解中,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见证了地藏寺的兴衰荣辱。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