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买手店是个伪模式?
买手店/品牌集成店这个模式很鸡肋,卡在showroom和线上品牌专卖网站之间不上不下。
showroom
买手店/品牌集成店
线上品牌专卖网站
大家了解到的买手店,很多是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筹码和话语权,对于初创的品牌店其实很被动,很无力的。
有些人感觉现在去做买手店就是拼资本去砸品牌,否则太难成功;其实没用,都是打水漂的,主要是因为你没有太多可以谈判的筹码。
后续力肯定跟不上,因为一旦你所代理的品牌在当地打出了知名度,品牌方分分钟可以收回一些权力,或在价格上打压你,你动也动不了。
这几年很多轻奢级的品牌以及奢侈品牌,基本上都在“回收”分销管道。
所以这波代理,分享这些品牌的中间环节,赚了一波,被品牌方“釜底抽薪“后,他们面临的转型就是,推出自己的品牌,或者联名。
当你知道为什么,那些一线奢侈品牌这几年都在将代理渠道分销渠道收归自营,宁愿把一些完全可以供给奥莱的产品,花不小的环保费销毁掉。
你就知道了产品思维 VS 品牌思维的区别。
关于买手店的一些想法和操作构想:
品牌集成店有个突破方向就是:
主理人用“集成店”做概念,做引流,做自己的品牌或者与一些品牌做联名,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处境。
最最关键的一点是,有那么一波忠诚的粉丝,认可并信赖主理人的眼光,品味以及对相关供应链的把控能力。
现在地方性头部买手店都会要求品牌做独家款式或者联名款,要更多的权益。
品牌:Style Runner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两姐妹,姐姐是网红运动达人,所以她的平台有中高到轻奢级的设计师运动女装。
后来在维系原合作设计师品牌的同时,自己推出Private-Label/自有品牌,STYLE RUNNER THE LABEL。
这就是之前一直说的,品牌集成店的主理人的出路,就是过了一定阶段之后,推出自己的品牌。
另外,产品要做一定的错配,尽可能形成一定的对冲效果。
这样,在应对经济低迷期或者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敏感时期,会让你和你的团队/业务相对好过一点。
好一点的买手店品牌撑死了是准轻奢品牌,更多是一些小众设计师品牌。
与奢侈品为伍/为邻就是增加曝光率,通过“傍名牌”提升自己的身价。
暂时可以把这种集成店作为一个新晋设计师品牌的“橱窗”/“曝光台”。
有些虽然不具备copy价值,但是他们的架构和调调可以作为参考。
不过品牌集成店做到足够的区域影响力是可以向品牌方收“展示费”的,不要作为卖货渠道。
品牌集成店=>升级版showroom模式,
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像Victoria Beckham(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和Tory Burch(汤丽柏琦)这些同名品牌,都是背后有多金的老公做支撑的。
Victoria Beckham这几年做的不是太好,还好有贝克汉姆一直在注资输血。
Tory Burch做的还可以在轻奢品牌这一块上,走的相对比较稳健。
尤其是几年前,她推出了Tory Burch Sport系列。她的商业嗅觉很敏锐,当然你搜下他老公,就知道毕竟不简单。
本身就是Celebrity(名人),加上非常好的商业嗅觉和职业素养,再加上多金老公的各种资源的加持,运营起来当然会比其他的设计师品牌,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这里提一下MCN机构
MCN机构的模式,和“买手集成店”一样是个“伪概念”。
MCN并没有突破传统的经纪公司的窠臼(kē jiù),相反很多方面做的还不如后者。
所以,经营惨淡非常正常,你看看如涵控股就知道了,很多时候资本只是在造势、做局,品牌自播是一个趋势,这也是一些大平台在打击头部主播的后手。
——拾贝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