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看丨翻硕MTI百科知识二十四节气(夏)
小百科
碎碎念
各位考研学子,大家好,我是小百科。距离22考研只有二十多天了,一路坚持到这里,辛苦了。感谢那个在深夜里挑灯读书的你,感谢那个不肯放弃心中满怀希望的你。我想说,最后的这段时间,请你继续坚持下去,去看到最后那个成功上岸的你。小百科陪大家一起,考研路上,你不会是孤身一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今天开始给大家汇总一下中国二十四节气,今天带来夏季篇。
01立夏
1.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2.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3.主要习俗有迎夏仪式、尝新活动、斗蛋游戏、立夏“秤人”等。

02小满
1.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为小满。小满后,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
2.小满,标志着炎夏登场。物至于此,小得盈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3.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过去民间还有吃野菜、苦菜的习俗。有时还会用白面蒸一些麦糕、麦饼食用,意在提醒人们夏天多吃主食。

03芒种
1.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5日或6日为芒种。
2.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3.芒种一词,最早出《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有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䴗(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4.芒种期间,在闲暇时间,也会有“送花神”、“嫁树”等有趣的习俗。为了适应愈加炎热的天气,一般饮食习惯也会逐渐偏向清淡。

04夏至
1.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2.不过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3.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

05小暑
1.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2.中国南方地区小暑时已是盛夏。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全中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农事主要是各种田间管理的工作,应根据长势追肥、防治病虫。
3.在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06大暑
1.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2.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3.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自古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