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们不听不只因为逆耳。

综述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大家有想过为什么忠言会“逆耳”?并不全是因为忠言说起来很粗糙,难以令人接受。实际上,这更多是因为一旦按照这句话做,他们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失。
不过我必须得把“利益”这个名词得说清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偏见,即所谓利益就是金钱。但是,利益不仅仅是金钱。它至少还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尤其是心理,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必须把它视为非常重要的利益板块,否则很多问题我们是解释不清楚的。

理论分析
在一个人做一件具体的事的时候,他往往不是下意识做这件事,一定是自发去做。这就使得他一定要有动机。往往获得我们新定义的利益会成为他的目标,达成这个目标就成为了动机。但这件事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可能会对行为人或者其他团体有害。但行为人在盲目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平衡远处的利益与近在眼前的伤害。因此他会一直继续下去。
作为一个旁观者,因为没有利益的纠葛,所以至少会比行为人看得更明白些。所以一些人就会去尝试劝说他们。但很显然,近在眼前的伤害,他们尚且忽略,对于“忠言”而言,他们就更不会在意了!
换个角度讲,假使他们真的听取了忠言。这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原有的利益会损失。原有的目标会灰飞烟灭。下一步要怎么办却没有说。这会使他们陷入一个混乱的境地。虽然当下行为对我们而言是不正常的,但哪怕是不正常的稳定,也要比不正常的混乱好的多。
这就是忠言逆耳的原因。当我们把一切铺开说以后,其实真相就是这么的简单。

实例分析
也许你可能觉得这一切还是有些抽象和理想。那我们就通过几个实例来进行分析吧。
实例1 疯狂的粉丝
很多时候粉丝和明星都是热议话题。不过我们先不管他热议与否,疯狂的粉丝倒是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一个分析案例。
粉丝不惜一切代价追逐明星,为什么?根据之前我们的分析,一定会有一个利益作为远处终点的旗帜。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总的而言,它应该包括生理和心理利益。比如性的吸引,对虚拟身份的沉溺(比如妈妈粉),在一个团体中的认同感,等等。即使我们如何的攻击粉丝。他们也表现不出来一点要退圈的样子。这吻合了理论分析的内容。(如果我们让粉丝退圈,因为粉丝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给明星打投上,且主要的生理心理利益来源都来自于这里,所以这会导致一群粉丝陷入混乱无所去处。如果我们不给予他们利益的支援的话,这群粉丝依旧会成为一种祸患。他们会抱怨我们让他失去了利益,依旧会敌视我们。)
实例2 网瘾
“阿伟你又在打电动哦,休息一下吧,去看看书好不好?”
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阿伟不愿意看书?要一直黏在电动上?头脑简单的人会把这认为是网瘾。认为这需要戒断。可是压根就不是什么网瘾,因为有些使用过计算机很长时间的人,也没有显著的形成依赖。这些人不在少数。
不过我们现在就不提所谓的成瘾机制了,我们依旧是用理论继续分析。我们上网能得到什么?太多了。但我们主动的上网一定要得到一些东西。就所谓网瘾这种情况而言,应该是要得到快乐。什么是快乐?其实就是我们的利益。(特指生理,心理利益)一旦我们不能上网,我们的生理利益和心理利益会大幅损失。这又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诸如心理疾病,注意力分散,不用多说,这一定会使我们陷入混乱当中。哪怕我们每一天都一事无成,在心底里我们也会认为总比陷入混乱要好的多。就像无论多么不稳定和虚假的和平,都要比战争好得多。

解决方案
对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理解起来是太简单不过了:无论追求的利益如何,无论行为人如何,这都不会影响这个行为的正确与否。这个行为的正确与否是行为本身的性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行为本身进行替换,而追求的利益和行为人完全无需变化。这和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样的。
但很显然这一类方案的实施往往比较困难,每个实例的解决方案往往非常不同。而且,一旦行为人的行为恶劣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我们就不能单独解决了,最好的办法还是付诸法律。

因此,我们得出了忠言逆耳的结论,并不是这句话本身有多粗糙,就是因为触动利益,这个利益至少要包括生理心理金钱。